關閉
追蹤文化+

讀譜員:讓音樂與影像落在同一脈動中

跟演出者一樣,讀譜員得從綵排到場,一起經歷準備、表演到謝幕的時光。即使全程在場外的車上,卻像極了親身參與音樂會的現場演出……
2022/10/9
文:李秋玫/攝影:林政億

你一定看過那種影片——鏡頭原來聚焦某個畫面,但螢幕外有了風吹草動,於是迅速橫掃找到目標,不料事情已經結束,只好又掃回來,卻連原本發生的也沒看到……由此,我們知道有計畫的拍攝極為重要,尤其是音樂會錄影,如何不發生激昂的小提琴獨奏樂段配到沒有動作的長笛家身上,靠的就是縝密的安排。在這之中,要讓團隊所有人確認音樂走到哪裡?「讀譜員」,是個不容忽視的角色。

觀看音樂會錄影,畫面的選擇權不在觀眾,而是由拍攝者代為決定。舊時代的錄影只能定點拍攝,影片看起來扁平呆板。所幸技術日新月異,導播更能在幾台攝影機間運用轉換、調度等,清晰地拍攝出重點、幫音樂說話。然而即便攝影團隊具有看譜能力,為了讓觀眾有最好的聆賞,也需要仰賴讀譜員,協助團隊事先做好功課。

演出前,讀譜員會從執行製作手中拿到一份大型的總譜。由於總譜是以多行樂譜並行呈現各種樂器,完整顯示一首多聲部音樂作品的樂譜形式,因此所有樂手即將演奏的聲響都顯示其中。面對這個十幾廿行同時進行的樂譜,讀譜員首先要做的就是分析,在樂譜上用各種記號標示主題亮點。讀譜員鄭逸伸說:「我會在樂譜上做出entrance(進入)記號,標示獨奏、對唱,或者對抗、總奏等,如此一來,導播就能依據這些重點,再標注攝影機的分鏡與調度。」

鄭逸伸擔任讀譜員工作多年,自喻為「轉譯者」,只要 能讓音樂轉成電視語言再現,分享給更多未能到場的樂迷,就是他最大的成就感。(攝影:林政億)

當然,所做的記號並不能隨心所欲,需要統一格式。「正式工作前,我們要經過訓練。」他說明:「上課首先要熟記每項樂器的簡寫,例如Fl.是長笛、Ob.是雙簧管、Vn是小提琴等等,依據以往做過節目的樂譜來學習。接著,要跟著進轉播專用的OB車裡實習,在一旁跟著前輩練習讀譜,熟悉工作的習慣。」

OB車就是一台小型的轉播室,車內有7、8個以上的螢幕,與成音、收音等機器並置排列。讀譜員通常坐在車內的第1排,導播坐在後面,助理導播坐在他旁邊call cue,製作人則坐在導播後面。所有人都戴著耳機式對講機,包括讀譜員,並且看同一份做好了記號的總譜。演奏一開始,讀譜員的責任就是用伸縮指示棒,在樂譜上指出音樂進行到哪裡。在每個entrance快到時,他會以眼神示意或用指示棒輕輕打拍子,讓助理導播能快速抓到音樂律動跟著倒數小節。攝影機也在同一個脈動中,等待指令一下隨即能捕捉到關鍵畫面。「所以讀譜員必須全神貫注在樂譜上!」鄭逸伸認為:「我的挑戰在於每一顆音符都不能丟,在演出的當下指示出來。如果演出者的速度快,我就得加快;速度慢,我也要放慢,要跟得很緊才行。」

但萬一脈動亂了呢?鄭逸伸笑著說:「『亂流』偶爾還是會發生!通常是速度非常慢,或聲音小到快要聽不見;又或是樂團本身就亂了。這就是為什麼我都會要求坐在拍攝指揮的螢幕前面的原因,看他的手勢速度來判斷音樂走到哪裡。」這個時候,導播就會現場反應,決定拍攝什麼樣的畫面來搭配這段混沌。當然亂流也是危險的,所以每個人無不緊繃神經,但在團隊展現默契走完全場時,大家都會像飛機完美降落那般齊聲歡呼。

要跟演出者一樣,讀譜員得從綵排到場,一起經歷準備、表演到謝幕的時光。即使全程在場外的車上,卻像極了親身參與音樂會的現場演出。自喻為「轉譯者」的一分子,鄭逸伸驕傲地說:「透過工作,能讓音樂轉成電視語言再現,分享給更多未能到場的樂迷,那就是我成就感的所在。」

職人:鄭逸伸

職業:讀譜員、指揮
簡歷:射手A+INFJ人格。東吳大學音樂研究所第一名成績畢業,主修合唱指揮。擔任過公共電視「公視表演廳」讀譜員,也斜槓著作高中應用音樂教科書,現專職於台北室內合唱團,隨團在歐洲、日本、中國等地之國際音樂節演出,並為東吳大學校友合唱團及仰山合唱團藝術總監暨指揮、內湖天悅合唱團客席指揮。

172.30.14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