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追蹤文化+

讀劇,一場特別的追思會

劇本,是首發,出版社精心印製了小手冊,便於現場觀眾參照、拜讀;讀劇,是首演,樊光耀也不諱言,搞不好就只有這場了……
2022/1/17
文、攝影:邱祖胤

你會怎樣懷念逝去的友人?辦一場派對,默默讀他們的作品,還是三五好友大吃一頓?

去年(2021)12月中旬,在台北「舊香居」書店,就有一場特別的追思會,一群特別的朋友,為了紀念他們特別尊敬的長輩、好友,舉辦了一場獨一無二、僅此一場的「讀劇會」。

聯合文學出版社在作家、文學評論家尉天驄逝世兩週年的日子,12月17日,舉辦了「對遠方的追尋.讀劇活動」,首度公開尉天驄遺作〈遠方〉,並邀請資深廣播人李若梅,以及劇場演員樊光耀、呂名堯等人,以讀劇形式演出。

會有這場獨特的追思會,起因為尉天驄的公子、畫家尉任之,在整理父親遺物時,發現一部尉天驄未曾發表的獨幕劇本,名叫〈遠方〉,風格近似尉天驄年輕時的小說「到梵林墩去的人」,創作時間亦屬同時期,正是1966年尉天驄擔任《文學季刊》主編之際的作品,也是作家正處於小說創作的爆發時期。

聽主持人周昭翡的介紹,尉任之找到這份珍貴遺物時相當激動,覺得剛好可以此來紀念父親,但誰來讀劇呢?於是想到他的好朋友、在劇場界及影視界相尚活躍的樊光耀,為父親這份壓箱底的寶貝,找到重見天日的出口,樊光耀也一口答應了。

樊光耀豪氣的說,他跟「尉伯伯」這麼熟,這件事,他不做,誰做?

但這畢竟不是獨幕劇,一個人完成,有難度,他便找了資深廣播人李若梅,以及年輕演員呂名堯,一起共襄盛舉。

讀劇會開始之前,慕名而來的讀者、文友悄悄進場,氣氛有些肅穆,大家彼此打招呼、交談,也都低聲細氣的,畢竟是追思的性質,不宜太歡樂。但「舊香居」溫馨古雅的空間,作為追思故人,尤其是一位在台灣當代至為重要的作家,感覺是合適的,何況作家生前也曾在這裡舉辦作品發表會。只可惜尉任之遠在法國,無法親臨現場。

劇本,是首發,出版社精心印製了小手冊,便於現場觀眾參照、拜讀;讀劇,是首演,樊光耀也不諱言,搞不好就只有這場了。

難能可貴。做為現場觀眾之一,做為全台灣乃至全世界少數有幸參與首演的觀眾之一,我覺得幸福。

故事說的是兩代的鴻溝,年輕人一心想離家,往外跑;母親苦口婆心,無止盡的擔心,卻留不住孩子;沉默寡言的父親,心是焦急的,愛卻說不出口;旁觀者、車站的管理員,自己是過來人,卻愛莫能助。最終是悲劇?是喜劇?沒有期待,沒有傷害。

三個人演四個角色,外加只有一句台詞的警察,樊光耀負責父親及管理員,李若梅擔綱戲份極重的母親,呂名堯演孩子跟警察。

三位「聲優」的聲音表演,可謂出神入化,情緒的張力,把觀眾的視野帶到一個似曾相識的時空,也許你我都曾歷經這樣的家庭革命,或熱或冷的抗爭,不同年齡層的人,聽了這樣的戲,會有不同的心境與感悟。

這劇本不長,若化為小說,也是好看的現代短篇。尉天驄在寫作的當年,曾經遇到什麼?想到什麼?他想要反應什麼?今天已無法問到答案,但觀眾、讀者聽了這戲,看了這劇本,想必內心是通透的。

你會怎樣懷念逝去的友人?或者,你會怎樣懷念一位你所尊敬、崇拜的作家?

聽一場戲,聽了這樣一場特別的讀劇會,最是合適。

主題照:作家、文學評論家尉天驄逝世兩週年的日子,出版社為他舉辦了「對遠方的追尋.讀劇活動」,首度公開尉天驄遺作「遠方」,並邀請資深廣播人李若梅(中),劇場演員樊光耀(右)、呂名堯(左)等人,以讀劇形式演出。(攝影:邱祖胤)
172.30.14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