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追蹤文化+

疫情蔓延藝術家互惠買作品 藝起加油ART

一場疫情改變了產業生態,未來必定是數位戰場
2020/5/9
文:鄭景雯\照片提供:蔡宜儒

武漢肺炎疫情影響,國內外許多藝術拍賣、藝展都轉因而取消或延期,或改以線上模式辦理,這讓畫廊、博物館、美術館不得不重視線上藝展的必要性,一場疫情改變的不只是藝術圈生態,也看見許多可能性。

線上辦展可讓原本只是地域性的活動超越疆界,能見度反而更廣,像是藝起加油ART就是很好的例子。

這起線上藝術活動源於英國藝術家馬修.伯羅斯(Matthew Burrows)的構思,因武漢肺炎疫情重創全球藝術圈,他率先在IG發起#artistsupportpledge活動,由藝術家彼此購買作品相互支持,當每賣出5件作品時,就要向別的藝術家購買1件作品。

人在香港居住的台灣藝術家王建揚,3月時在網路上看到這項活動,認為立意良善,於是在臉書響應,成立「#藝起加油ART作品展覽平台」,從3月30日起至5月31日,創作者可將自己的原創作品上傳至臉書及平台,一件作品售價新台幣6800元以內,每售出5件作品,就要回饋收藏另一名藝術家的一件作品。

原本只是疫情期間無聊好玩,沒想到短短10天,平台上的交易量就破了千萬台幣,尤其4月初春節連假期間,許多人宅在家沒出門,閒來無事便不停滑手機,看到喜歡的作品可立刻留言下單。有趣的是,不知是從哪一位民眾開始以「收」作為下單名詞,後續藏家也都以此為依據,作為下單代號。

有些參與的藝術家,作品才貼出沒多久,不到3分鐘就被「收」購,讓不少人時時刻刻都在盯著平台,因為沒有人知道下一秒會不會跳出一件好作品,又或者是哪一位知名藝術家會在下一秒丟出作品。包括服裝設計師古又文、藝人孟耿如、藝術家可樂王等共襄盛舉,若能在6800元內購得他們的作品,對消費者而言,買到都是賺到。

由於平台上不限創作類型,舉凡攝影、繪畫、雕塑、抽象繪畫、版畫、水墨等類型都可參加,也讓許多新銳藝術家有機會被看見。從事藝術創作十多年的藝術家蔡宜儒說,「在平台上貼出創作,心臟要很強。」有別於展覽或藝術博覽會,藏家若是對作品有興趣,得先透過中間的藝廊詢價,多半不會直接和創作者接觸。但在平台可不一樣,創作者直接面對觀眾,喜歡、不喜歡,一翻兩瞪眼,在網上貼出作品,等同是把創作丟進市場檢驗,心臟確實要夠大夠強。

對藝廊來說,疫情雖然削減了買氣,但有不少經營者透過這個平台,從中尋找具有潛力、有市場、有買氣的藝術家,可作為畫廊下一個培養的創作者。

然而,當一件事越來越多人參與,往往帶來的就是各式各樣的意見。藝起加油ART平台運作一段時間後,有人開始質疑,遊戲規則設定每件作品最高只賣6800元,事實上是拉低藝術行情,時間久了也會養成藏家的便宜心態。但也有人認為,活動本身用意在於藝術家之間的互惠,可視為一種實驗式的藝術行為,真正的創作者,不可能只靠在平台賣了幾件作品就能維生,賣出所得頂多只能餬口、貼補畫室房租、材料費。

不過確實也有人從中嗅出商機,有商人貼出「外銷畫」,也有藝術家檯面上不屑這種低價交易, 但眼睜睜看著平台越來越熱絡,乾脆匿名開了另外一個帳號參與。

另外也有人發揮創意,拍一張在野外創作的照片,賣的是筆記本裡寫得滿滿的「生」字,創作名稱就叫做「寫生」,創意十足引發討論,作品很快成交,先不論藝術價值與否,創作者賣的就是一份創意。

但後續卻也出現各種聲音,有人認為這樣根本是惡搞,把藝術看得太輕浮,因而平台重新訂出規則,要求必須要是持續創作半年以上,或是有辦過展的藝術家才可參與。這也讓不少人有不同看法,認為這樣等同把藝術又拉回了學院派,所以另在臉書成立「藝起靠北Art Kaobei」,專門靠北在藝術圈裡看到的不滿。

另外也有人成立「藝起硬啦」,收容那些不被主流納進的暗黑、惡搞創作;之後也出現以「藝起」為名的「藝起發光」、「藝起購」等平台,同樣想複製「藝起加油ART」模式,不過卻沒帶起半點聲量,多數人還是比較信任「藝起加油ART」。

「藝起加油ART」平台將在5月31日邁入尾聲,當初設定的這個時間點,也許是希望疫情屆時可以趨緩。現在看來,或許還得再等上一段時間,各行各業才能回到正常軌道,然而這段時間,藝術圈的發展型態已悄悄改變,未來線上辦展、線上拍賣,必定成為主要戰場。

開版照:蔡宜儒作品「火種-稿8」壓克力彩/畫布,於「藝起加油ART」平台售出。
172.30.14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