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追蹤文化+

社子島上璀璨一顆星 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

單親家庭長大的林智偉年僅33歲,但他在社子島用雙手給自己、也給其他馬戲夥伴一個溫暖的家。
2020/5/9
文:趙靜瑜/攝影:徐肇昌/照片提供、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

計程車從士林駛入社子島的時候,我好奇地往窗外一看,只有兩線道的馬路,兩邊都是樸實的兩層樓房,沒有小7或全家,只有雜貨店,再來就是一間又一間諾大的廠房。這裡保有一種原始感,像是30年前醞釀動能已久,經濟就要起飛的台北。

車子在一處巷口停靠,映入眼簾的是巷口右側的菜園,再走進去一點,一棟三層鐵皮屋就在眼前,還來不及分辨是不是此行目的地,低沉地排練聲隨樂音先飄進耳裡,這是疫情發生兩個月來,首次看見團隊在為著遙遙無期的演出排練。

是的,這就是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一個商業與藝術雙管齊下的馬戲團,有20名領固定薪資、完整勞健保的成員;有挑高7公尺,超過百坪的排練場,一年光是人事場租營運成本就超過千萬。

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排練場,挑高7公尺,占地超過百坪,孕育創意與夢想。(照片提供: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

單親孩子創造藝術之家

團長林智偉今年33歲,單親家庭長大,3歲喪父,當時母親才28歲,獨自帶著3個孩子,林智偉10歲被送到復興劇校學藝,讓國家養,一路念到體育大學。一起學藝的夥伴很多都是家境辛苦的孩子,林智偉用雙手給了自己,也給了其他夥伴一個溫暖的家。

「我第一次騎車來社子島看場地也跟妳一樣,很傻眼。」林智偉說,他住台北這麼多年,根本不知道有社子島這樣一個地方,到處種地瓜葉,只有柑仔店,「但我騎到了河堤邊斜坡,前方有河,腳下有水筆仔,遠方有山,還有飛過的白鷺鷥,一種直覺,我知道,就是這裡了。」

吸收中國雜技的傳統、現代馬戲及新馬戲的創新,還有當代馬戲的美學,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的經營模式多角,成軍至今已有10年。這是第一個登上英國愛丁堡藝穗節和法國外亞維儂藝術節的台灣馬戲團,美學形式多元獨特,深受觀眾喜愛。

為了讓當代馬戲在台灣有更高能見度,FOCA自2017年開啟馬戲教育推廣計畫,至今完成超過300場校園講座與工作坊,觸及超過5萬人。

嗓門很大,中氣十足,採訪2小時始終維持高音頻,只喝過2口水,林智偉說,「我們想要做不一樣的表演。」在過去的教育與演出中,只要後空翻翻得好,就可以站在舞台上;只要可以丟7顆球,就可以站在舞台上。像是機器人、工具人,藝術好像離大家很遙遠,林智偉看著學長姐畢業後就是去遊樂園工作,上綜藝節目或街頭表演江湖賣藝,他心想,「那是不是還有其它可能?」

林智偉說,特技這一行很重輩分,老師們都是家班出來,自己出來成團,就是在跟師長搶飯碗,「裡外都是很大的掙扎。」

沒想到會有這一天,胸口碎大石的賣藝人,也可以踏上國際舞台,與其他國家的馬戲演員平起平坐。林智偉創團這10年,也是臺灣當代馬戲急速轉變的重要階段。

「一瞬之光:How Long Is Now?」展現生活道具的無用之用,日常特技的身體實驗。(照片提供: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

眼界大開 藝術無邊

「我對於表演有很多想像,這跟我的養分有關。」林智偉說,很多人從戲曲學院畢業後,拍廣告當替身,拍電影當武行,就是很少人會去表演劇團、舞團工作。偏偏林智偉的緣分就是如此,「學生時代我就去紙風車接案子,去屏風表演班見習,去九歌兒童劇團工作,當時劇團的人都很會演戲、很會跳舞,但我們科班出身的很會翻,很好用。」

復興劇校畢業後,大家都想考台藝大,北藝大,林智偉最後選擇母校戲曲專科學校,專科畢業插班大學考上臺北市立大學。「我的養分很不一樣,認識更多不同領域的好手,原來不只是戲曲學院,還有很多人也有特異功能,我就很想認識身邊的人都在幹嘛。」畢業後當兵,林智偉當替代役擔任反毒大使,認識了影劇圈,音樂圈,樂團圈的人,他知道了世界很大,特技演員可以做更多不同的事。

處於一個藝術養分多元複雜的三國時代,造就了現在的林智偉。

「在學校,我們的收入是很好的。」林智偉說,他有同學去便利商店打工,當時時薪是65元到75元,「當時接一場演出3到4千元,是別人半個月收入。」但這些無法太吸引他,他反而去嘗試錢不多的劇團接案子。

「紙風車給我很大的養分,當時我在『跑吧!小豬』兒童劇跑龍套,一個人演幾個角色,一齣戲換好幾套衣服,最大收穫是在劇場看大家排戲,看前輩們如吳念真、羅北安、李永豐排戲開罵,看他們怎樣雕琢。」

林智偉也在雲門舞集擔任特約舞者3年,為「九歌」擔任其中一幕的雲中君座騎,讓舞者踩在他與另外一位夥伴身上獨舞10多分鐘,世界巡演。「在雲門,我學到了一個舞團要行走世界,需要有怎樣的配備,人員要如何安排,工作要如何分配,真的是讓我開了眼界。」

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成員中,特技演員訓練出身的占一半,其他則是來自舞蹈、戲劇,甚至街頭藝人跳街舞的,「這點太陽劇團做得很徹底,他們用專業的音樂燈光鋪陳氣氛,讓特技演員去做特技演員的事情,舞者做舞者的事情,整體上就有了力與美的展現。」

「這也是我的堅持,當漢人跟原住民婚配,生下來的混血兒就超級漂亮;但如果同姓結婚,就很容易會生出畸形兒。」林智偉說,一群特技演員在這樣一個創新的時代中,還可以有更多的姿態,「甚麼人放在甚麼位置很重要。」這種精神也徹底在行政團隊上看見,林智偉也用了許多非本科系同事,大家一起發揮各自強項。

「看特技表演就是視覺震撼,很厲害,大家給你拍手,但是當代馬戲可以注入更多文本,帶給觀眾更多的感動與溫度。」林智偉說,他希望做一種表演是讓觀眾「回家可以想很久,不是只有胸口碎大石。」

就是這樣的念頭,林智偉與夥伴們將每次街頭演出的1/3收入,存起來準備做製作。2011年創了團,2012年第一個作品用10支舞碼講述街頭藝人的「初衣十舞」誕生,20位演員加上沒預算上限的概念,讓林智偉慘賠80萬。2013年去了外亞維儂藝術節演出,林智偉看見其他國家的馬戲,2個人可以演1小時,裡面沒有丟球、沒有椅子頂,依舊掌聲熱烈,人潮不散。

「一瞬之光:How Long Is Now?」將物件劇場概念加入馬戲演出,玩出身體與物件組合的各種可能。(照片提供: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

林智偉開始內化轉變,演出不一定要用人海戰術,而是在於作品結構、意念傳達。第二部作品「人我之間」於焉誕生,作品只用了7個人,70分鐘不下台,透過特技探討人際關係,傳達人與人之間,易因某些無心之過產生誤解。

材質新用 創造視覺新震撼

「人我之間」的導演邱群翔思索,怎樣的突破與改變可以增加戲劇感,又可以保有特技本質。「道具設計是一位魔術師」,邱群翔找到一種可以隨時塑形的材質,一種衛生棉與尿布會用到的凝固粉,演員先把粉倒在舞台上,另一批演員則在舞台上倒水,當水遇到凝固粉,透過捏塑,就像雪球。「現場沒有球,但台上演員都能玩著球,這就是用另一種方式打開觀眾的想像。」

「人我之間」探討人與群體之間的關係。(照片提供: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

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與導演Baboo首度合作的「一瞬之光:How Long Is Now?」則將馬戲解構成漫畫、動畫,呈現驚奇與幻覺,每一部作品都有著獨特的力量。

從創團、立案到營運,林智偉笑說「創團就是給自己找麻煩」,一切從做中學,「很感動是有一群夥伴相信我,願意勇於一起突破,比我小1屆、2屆,到現在小8屆都有,一步一步來。」林智偉說,如果一開始知道創一個團這麼困難,「當然不會去做。」但也因為做了,才開創出台灣馬戲演員另一種發展的可能。

頭洗到一半了,就得繼續洗下去,這就像是台灣中小企業發展的縮影。學生時代的憨膽,加上當時做街頭藝人雖然工作不穩定,但是收入優渥。林智偉借錢排戲,都是靠老師長輩相信他,撐過一個一個難為的階段。

「有一位住在高雄的綺綺阿姨,是我們高中出國巡迴認識的婦女會會長,她正好接待我們,我們的年紀跟她的孩子相近,她對我們很好。」第一次演出就虧了50萬,林智偉沒有信用卡,也沒有薪資轉帳證明,連銀行都借不到錢,「她借了我50萬,並讓我分期還。」大一時買了一輛二手車,結果為了周轉,他去二胎多借了8萬塊,利率14%之高,林智偉咬牙,借了,「少一塊錢都要去借,才能解決眼前問題。」

後來去外亞維儂藝術節,愛丁堡藝術節演出,政府補助都要事後才能核銷,林智偉沒有周轉金,也是過去的老師借了他80萬,分期攤還,這些林林總總加起來800萬,林智偉在2018年全部還清。

排練場的一面牆,貼滿馬戲團到世界各國演出寄回的明信片。(攝影:徐肇昌)

更麻煩的不只是周轉金,還有演出人員的穩定性。林智偉希望給他的團員一個家,有固定薪資,可以不愁基本生活,在沒有社子島排練場之前,FOCA連遮風避雨的空間都沒有,「我們常常就是留在學校,偷用地下室場地,結果被警衛發現用學校的電,立刻被趕走;我們也曾經到天母運動公園排練,燈關了就移到啟聰學校門口的路燈下,繼續排。」

當時林智偉還在雲門工作,林懷民知道了他的處境,除了借錢給他,還拿著雲門失火後找的八里排練場鑰匙給他,讓他可以在舞團6點半使用完畢後去團練,整整一年。「老師給我們的是一個劇團最需要的排練空間,大家下課後從木柵趕來,從板橋趕來,晚上9點開始排練,早上再繼續上課。」

感動之外沒有別的,林智偉就是好好做自己的製作,「一個團體,只要知道他為什麼要這樣做就好,因為表團目標不一樣啊,有人想作雜技團,想作經紀公司,有人想作標案,我們重點還是想作什麼樣的表演。」

商演支撐藝術 藝術帶動商業價值

林智偉說,「商業跟藝術並重,接商業演出,我可以養活藝文的研發創意,而藝文可以帶著團得到不一樣的靈感,帶動商業價值。」

下一步呢?「我想退休。」林智偉說,對於表演,他2012年的「初衣十舞」就已經圓夢。他打造了自己的節目,何時收山都不遺憾,「現在的責任是要找到各部門的人,讓團沒有我,也可以永續經營。」

林智偉說,劇團組織這兩年逐漸開始有著清楚的分工,藝術總監負責發想節目,副團長帶團領軍,從企劃行銷到國際事務,也有專屬部門。「我今年33歲,我希望36歲的第一天起,可以換一個角色繼續在FOCA之中。」

滿滿的海報,前衛又驚艷,記錄了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的努力足跡。(攝影:徐肇昌)

林智偉心中最大的計畫就是要有自己的馬戲平台,雖然衛武營、北藝中心等官方場館都有興趣,但也許換了營運團隊就不能延續。「我要買一個馬戲棚,演我們自己的作品,我也會把教育、公益、偏鄉計畫都納入,讓馬戲棚成為一個面對大眾的平台,「馬戲就是生活,生活就是馬戲,透過這個平台去觸及,讓更多人認識馬戲。」

172.30.14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