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題:資訊科技與閱讀的未來
講者:唐鳳(行政院數位政委)
2019 Openbook 好書獎暖身系列講座第二場,請到行政院數位政委唐鳳分享關於科技與閱讀的想法。講座以線上問答的方式進行,讓現場與會者以匿名的方式留言提問問題,得到越多讚的問題越有機會得到回答。
唐鳳是台灣第一位數位政委,也是 g0v 零時政府核心成員,長期投入各種公共事務和網際網路公益事業。求知慾彷彿沒有盡頭的她,擁有深厚的藝文底蘊,在她身上可以看見科技與人文的和諧共處。與會者提問踴躍,不同面向的問題紛紛出籠,關於閱讀、科技、生活、人生,數位政委的一天在做什麼、如何打擊假訊息、平常都玩什麼遊戲等等,一共有近40個提問,唐鳳快速地回答了十多個問題。她的語速飛快,條理清晰,回應機智幽默,讓台下與會者不時會心一笑。詼諧且誠懇,從親身經驗出發,溫柔而輕鬆地一一解答各個不同領域的問題。以下為本場講座精華摘要。
Q1: AI、深度學習、VR、AR,這些未來的科技,會和閱讀有怎樣結合的可能?
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慧)不是未來的科技,它是很古老的科技,有自動化開始就有AI,所以AI和我們在一起有40年了,也有一說是三十幾年,但總之是時間非常久的科技。我將AI理解為「Assistant Intelligence」,輔助式的科技。太冗太麻煩、或者結構太簡單讓人沒有主觀的成就感,AI的目的就是把這些環節自動化。AI和閱讀的結合相當多,例如recommendation engine(推薦引擎),你在 Amazon買了一本書,底下就會有推薦你要不要看另一本書;你如果不理它,它就繼續問你要不要寫書評;你如果寫了書評,它就會告訴你喔和你有相同想法的人很多,你要不要加入這個閱讀圈。在Amazon逃不過AI,就是利用AI來分析你的閱讀習慣。
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就是不預先預設一個類型,而是從大家實際看過的電影、書,去找到那個feature(特徵)。大家想要的有時候是一種感覺、一種fu,可以透過分析大量的觀影習慣、閱讀習慣去找到那種fu,之後再有那種fu的電影或文本就知道要推薦給你。這也不是未來的事情,在用Netflix、Amazon時,是每天都有的事情。
而VR(Virtual Reality,虛擬實境)、AR(Augmented Reality,擴增實境)現在也是日常了,只是和閱讀還是兩回事。我最常用到的時候是我無法去一個很遠的地方演講,例如聯合國啦,那我就找一個可以替代我的機器人,機器人上面放一個360,我一戴上VR,就有種觀落陰的感覺(笑),我人就到了西班牙。讓在場的人覺得我是共同在場、而不是碰巧在場,不是監視大家,而是和大家共同凝視的感覺。
這要怎麼和閱讀發生關係呢?有了VR、AR,你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把你的感受分享給共同在場的人,如果我因為去跳傘寫了一首詩,我就可以很容易地在詩旁邊附上一個QR code之類的,這樣就可以知道我是如何在第一手經驗去形塑那個感覺。不過這樣馬上切換到作者的第一視角,是會讓閱讀變得更適合人和人之間的溝通,因為你變得和作者比較有話聊;還是拘限想像空間,像我看完《魔戒》的英文版,就不太想看翻譯版、也不太想看電影,這就要看每個人的學習狀態,和觀賞文藝作品的狀態的不同。但至少有這樣的選項,對於瞭解作者到底在做什麼還挺有幫助的。
Q2:身為讀者有沒有任何習慣或觀察?這些是如何影響到您日常的思考與呈現?
我的讀書的方法現在九成五都是在這台 ipad pro,用這台的好處就是有筆(數位筆)可以用,其實我在沒有筆可以用的時候是不會用電子設備看書的。為什麼有筆可以用對我來說很重要?就是我在看書時,很習慣自己畫一些筆記、畫一些圖,就是doodle(塗鴉)。我發現我這樣記下重點的過程,即使很潦草,可能連我自己都看不懂,但這個過程可以很快地幫助我吸收書中要傳達的概念。
如果我沒有這樣做,比如說我聽一個演講,一邊在打逐字稿,這樣我反而不太知道這個演講者在講什麼,因為我沒有經過再吸收消化的過程。如果我很有時間的話,我就會去翻譯,因為翻譯是我的興趣,翻譯的時候會很細地去閱讀,只是每本書不一定都會有那個時間和興趣,但至少可以摘要式的翻譯。這就是為什麼我在看書時都一定會配一支筆,這也影響到我日常的思考和呈現,我常常一醒來如果有做什麼夢,也會快點把夢中的隻字片語或圖境記下來。
這也影響到我工作時,我會把聽別人說話時的筆記,隨手投影到一個螢幕上。如果在場的朋友們有不同的立場,我這樣畫一畫,就會發現原來不同的立場可以放在同一個螢幕上、不同的立場有共同的價值。其實不是真的有共同的價值,但寫在同一個螢幕上就像有共同的價值一樣,像在拼拼圖。我覺得這對我的閱讀是挺有幫助的,閱讀時也在做一個匯入、一個import的工作。
但如果我沒有筆的時候,我的閱讀習慣就是另外一種。好比有人給我一本紙本書、一份pdf檔,就可以看到我一頁用0.2秒的時間,像掃描機一樣,在腦裡留下它的視覺訊號,但完全不在腦海中唸出來。如果不在腦海裡唸出來,任何人都可以看得很快,但是看完和沒有看是一樣的。我這樣看完之後,就會稍微休息一下,泡個茶,閉上眼睛,然後那些圖片就會浮現在腦海,有領略到什麼我再拿筆記下來。
如果我明天要開會,有個400頁的文件要看,我會在睡前把400頁都翻過,然後就去睡覺,醒來的時候,欸看完了,非常的省力氣,就是徵收自己的睡眠時間來理解大量的參考資料。如果是400頁以上,我就得加班,睡9個小時、10個小時,才會醒得過來。這就是我的閱讀習慣,並不是要推薦給大家,完全是個人經驗的分享。
Q3:深厚的人文訓練是否影響了您關於資訊、群眾工作的思考?能否與現場讀者分享您喜愛的一位作家。並向讀者分享一本您的年度好書。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我很喜歡一位詩人,只是他碰巧也會寫歌唱歌,就是Leonard Cohen(李歐納·柯恩)。 Leonard Cohen 有很多詩我很喜歡,我就自己把它翻譯成中文,像〈Come Healing〉。我覺得他的靈性很純,不太摻雜什麼應用性的雜質,像是〈Come Healing〉 有一段是:
O longing of the branches to lift the little bud, O longing of the arteries to purify the blood.
我是把它翻譯成「枝枒的渴望是把嫩芽提拔,動脈的渴望是把血液淨化。」
如果你正在緩緩地處理某件事情,或者是很激烈的馬上就要開始一個群眾運動,但想到這首詩,一下子可以提升到植物和動物的兩種境界,這樣想的話就不會被一時一地的東西困住。所謂道法自然,這樣就不會覺得很孤單或這件事情好像沒發生過。當你在從事資訊、群眾工作的時候,其實你腦中放得下文學作品的頻寬沒有很寬了,但是像這樣很短的、推文般的兩三句話絕對是放得下的。只要提醒自己一下,就可以在心中創造出一個空間來,像這樣短的、哲學式的、不帶一時一地應用的,比較能融入到日常生活。當然如果你有一大段時間,才能去看比較需要融入到作者世界的作品。
我可以分享一本最近看的書,是Eric A. Posner和E. Glen Weyl的《Radical Markets》,我覺得這本書蠻不錯的。我被這本書感召到和這本書的其中一位作者創業去了,所以我現在是RadicalxChange「基進改變基金會」的一員。基進改變基金會的宗旨就是去推廣《Radical Markets》裡面的很多思想。
Q4:未來科技的發展是否會讓文字工作者被取代呢?還是會使文字工作者更有價值?
文字工作者不會被取代,但文字工作中很多部分可能被自動化。作為一個翻譯者,不論你用什麼價值或主張,比如說「信達雅」,「信」就是指你沒有翻錯,其實這是我覺得最無聊的部分,但也不代表你可以隨便翻錯。當時為什麼做萌典(打一個中文進去,它就會告訴你這個字在客家話、法文、英文、德文該如何翻譯等等),就是因為我想要快速又不要犯錯,才寫了這個對自己很有用、希望對大家也很有用的作品。如果你今天要翻譯的是一個操作手冊,現在機器翻譯的真的比人翻譯得快,而且可能還比較少錯誤,因為真的是很枯燥的東西,人一不小心就可能翻錯。
所以我大部分的翻譯工作就是融入在地化的語境,看起來讓人比較舒服,這就是創作工作,兩個譯者來弄絕對不一樣。這就是屬於人生智慧的部分,人生智慧當然不會被人工智慧取代。據我所知,很多文字工作者也很高興有小幫手可以用,但要注意的是你的想像力不要被字典侷限。而要試著讓譯文融入語境,則是比較像文化工作而不是文字工作了,這部分我覺得是越來越有價值。
我之前在蘋果siri的team擔任了大概6年的consultant(顧問),這個team常常雇用詩人,要求有幾年詩學的創作經驗。這是很重要的,尤其siri現在在HomePod、AirPods的應用,它真的只有你短短幾秒鐘的注意力,它要言簡意賅地告訴你它的內在狀態、有道理地進入下一個詢問,若它覺得你對它出言不遜時,它還要緩和氣氛,這些都是非常困難的。
越是每個人做起來不一樣的事情,越不會被取代,越會更有價值;越是每個人做起來都一樣,只有0到100分和速度的差別的,就越容易遭到自動化。
Q5:書該如何和新的內容媒介、載體(如Netflix、遊戲)有合作的可能或競爭?
其實我是覺得沒有什麼競爭嘛,現在會去選書這樣一種形式去靜下心來和它對話的,很明確就是有閱讀習慣的朋友們。所以一天的時間內,我不會讓閱讀、看Netflix和玩遊戲的時間競爭,因為需要的心理狀態就不一樣。我會很高興看到一本很棒的書被改編成電影或遊戲,或者一齣我很喜歡的舞台劇出了一本書紀錄如何製作,就可以和它相處更久一點。
我覺得這是一個光譜,當你要傳達一個意念時,你可以用不同的互動性、耐久性來在光譜上選擇媒材去呈現,這樣就天生的有一個合作的可能性,不管在哪一個心理狀態,都可以回到那一個世界去,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方向。例如你在用電子書,很多電子書在平板上或閱讀器上會喬裝成一般可以翻頁的書,但你讀一讀快要撐不住時,就可以進入互動體驗轉換一下心情,就不會離開那本書,所以這是一個很實際地合作的可能性。
***
唐鳳的分享讓我們更確切地得知,自動化的科技與人類豐富的心靈共處,絕不是難題。她肯定地說出「越是每個人做起來不一樣的事情,越不會被取代」,更是對正茫然迷惘的心靈的無限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