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尹錫悅戒嚴風波 看韓國人的示威文化
這次事件似乎也促成了世代間的溝通。許多過去被認為「不關心政治」的年輕人走上街頭,還將應援手燈等偶像流行文化介紹給年長一輩,8年前要求朴槿惠下台的燭火集會,在8年後變成百花齊放,示威不只有群情激憤,還有平時缺乏的交流。
場景經理極少出現在鎂光燈下或攝影機前,在台灣電影圈裡也是相對新興的職位,但大家不知道的是,他與場景組員卻是決定觀眾在大銀幕上能看到什麼的關鍵人物。
台灣劇組多半將場景組擺在製片組底下,場景經理負責發想所有場景,確認導演、製片、美術與攝影需求,提供場景選項,也要統籌勘景、租借、洽談,以及統整所有拍攝場景狀況。又因為需扮演劇組對場地提供方協調的窗口,一些劇組也稱為「外聯製片」。
製片組下分三大項工作:演員、場景與現場執行。而演員與場景,是一部電影籌備時,最先開始進行的兩大工作。現場執行,則是負責在電影開拍時的各種現場調度。
「但比起製片組的其他工作崗位,場景組是需要對劇本呈現出來的畫面,想法最透徹的人。」導演魏德聖「台灣三部曲」的場景經理陳彥翰這麼說。
《返校》的場景經理林俞均也說:「我一定會把劇本看透,會加入我的想法,有一個想像,把這個地域建構起來再去找景。」林俞均指出,美術指導、攝影指導剛進劇組時,還不一定很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此時,場景經理就可以透過提出來的選項,讓主創人員的想像,收攏到一個基礎上,省下許多摸索與討論的時間。(主創人員,係指擔任製作人、編劇、導演、主要演員職務之人。)
有15年幕後資歷的《賽德克.巴萊》與《沉默》的場景經理張一德也說:「場景經理的工作更貼近創作層面。」也因此,許多場景經理都很強調想像力的重要。張一德解釋:「有時候一個場景不是360度都符合劇情需求,剩下需要彌補落差的部分,就需要靠想像力與經驗,提供導演可執行的方式。」
陳彥翰點出:「在製片組下,場景組的工作是數一數二能夠呈現在畫面上的,它可能比攝影師更能決定畫面拍出來的樣貌,因為你找到什麼樣的景,電影就會呈現什麼樣的畫面,例如你找到場景是一間清水模的咖啡廳,攝影師拍出來的,就是這樣的咖啡店。」
場景經理除了要對劇情需求,有足夠的美感與想像力,他也需要具備製片的腦袋,要能夠有系統、有條理地整合工作進度,也要對於製作流程、預算有清楚概念。
陳彥翰認為:「製片組中,場景經理跟執行製片是同等重要的角色,有很多執行上的問題,必須要在找場景時就解決。」場景組必須跟美術組、執行製片的工作緊密連結。尋找場景時,除了對畫面、劇情的想像,也必須考量現場的工作需求。陳彥翰說,「例如這場戲有300個臨時演員,場景組找景時,也必須將幕後工作需求一併考慮。」
林俞均也認為,場景經理如果在找場景時,就能納入各部門需求,「就能為製片公司省下製作費用,提供給其他需要的部門。」而如果場景組可以盡力滿足各部門需求,盡可能找到限制最少的場景,這樣各部門在執行時,就不需再分神考慮如何克服限制,更能專注在自己領域,呈現更好的工作品質。
張一德則認為,場景經理的邏輯與組織能力非常重要,從籌備工作到規劃事項,就是不停的排序。「你可以把拍攝場景工作弄得很複雜,也可以弄得很簡單,場景經理很像外面業界的產品經理,要把一個產品從無到有推生出來,做事必須有邏輯步驟,不能瞎跑瞎找。」
尤其,電影最大的魔法,就是將不同地點、情境下拍攝的畫面,透過剪接拼湊起來。即使是一段簡單的奔跑,拍攝地點可能就是從數個相隔甚遠的地點組合而成。場景經理需要一步步跟導演確認這些場景是否可行,再整理出一張長長的列表,確保所有細節的場景都找到。
在台灣,一般找景工作約為3個月,視電影規模與資源條件增減。場景經理通常會與3至5名場景助理,分頭勘景。
拜科技之賜,現在找景的第一個步驟,就像規劃旅遊行程一樣,都是從搜尋引擎出發。尤其Google的關鍵字搜尋、圖片搜尋、以圖搜圖等功能,讓場景人員可以從各個網誌、遊記中尋找有機會的地點。Google地圖又有街景服務,還可以自訂標籤,場景組謀定而後動,大大省下奔波的時間。除此之外,也可以使用有等高線與其他進階功能的專業地圖軟體或服務,對於需要尋找大塊搭景地點,幫助很大。
但在Google地圖出現前,大家怎麼找景?林俞均說:「就真的是騎著摩托車、帶著相機,在一個地方瞎繞,開發場景。」看到有趣的畫面,先拍下相片,再向當地人打聽背後的故事。
至於居家場景,陳建佑說,有些國家的電影工業裡,有專職部門事先洽談願意租借住家的家庭,再製作成像是型錄般的「家景場景造冊」提供劇組,省去許多搜尋與洽談時間。「但在台灣沒有這樣的造冊,因而每回要找場景,多半得靠業界相互交流,再不然就是先從周遭親朋好友問起,建立自己的場景資料庫。」
但陳建佑也指出,口耳相傳介紹的場景,屋主雖然有經驗、好溝通,但容易把那個景給拍爛,再加上許多導演都不喜歡「撞景」(在已經被拍過的場景取景),最後還是考驗場景經理的找景能力。
而每一次勘景、拍片所找到的場景,都會成為場景經理的口袋名單,做為未來其他拍攝案的參考,但多數受訪的場景經理都指出,這樣的口袋名單真的是參考成分居多,因為每部片的需求都不一樣。
張一德更指出,「台灣的場景變化很大,自然場景有颱風地震,2年後景觀可能就不一樣。跟人有關的店家、公寓等場景,也可能遇到店家下次不願意借,或者就歇業了。就算口袋名單有100間小吃店,可能都無法符合現在的劇情需求。」
但被問到在自己的心中,什麼樣的場景最難?大家的回答各不相同。陳彥翰認為,「時代感最難呈現,若要呈現得好,所有問題與注意事項,就要在劇組各個環節都被完美解決。」
找過上百個場景的陳建佑表示,每回只要找「家景」就讓他傷透腦筋,尤其看到劇本裡把家景寫得「富麗堂皇」,內心立刻冒出:「完了,我沒有那種有錢的朋友。」最後只能挨家挨戶問,再不然就是問周遭朋友有沒有房子出租。若能找到60%與劇情相符的場景,後續再交給美術組布置,增添氣氛,如此也能為劇組省下一筆預算。
「豪宅」與「家景」一樣是林俞均的痛,他大嘆「豪宅景很難借」,台灣電影製作預算常常是數千萬之譜,但一間豪宅動輒上億,租借費用自然不低,但要用美術搭出豪宅景,費用又一定更高。而好借的家景,和其他影視作品撞景的機率就高,提報時被劇組選中的機會自然就低。都會區拍戲,還要考量房屋空間是否能容納大部分工作人員,噪音、10多輛工作車的停車等問題,對場景組而言,也都是煩惱。
陳建佑更說,場景組為了確保隔天劇組的車輛,可以停在拍攝地點附近,前一天晚上,就得把自己的車停到附近停車格佔位,當天晚上就睡車上。「嚴格來說,前一天晚上,場景組就已經在現場Stand by(待命)。」雖然累,但避免出包,就是不希望隔天劇組到場,卻沒有停車位。
但張一德表示,什麼樣的場景難找,還是看不同的劇本與劇組需求,「大部分找景的困難,都是在製作層面無法滿足導演需求,每個導演都是貪心的,沒有一個導演能輕易接受現實,很願意接受現實的導演,可能也拍不出什麼好作品。」
人,永遠是最高的風險
張一德說:「找景最大的困難,還是在人」。
租借場景最怕什麼?所有受訪的場景經理都說「怕對方臨時反悔」。大隊人馬到了門口卻吃閉門羹的經驗,幾乎人人都碰過,這是場景組工作上最極力避免發生的情況。簽合約或備忘錄,成為場景經理確保雙方權益的必要手續。
「但你哪可能跟廟公簽合約?」陳彥翰說,他曾經為了魏德聖導演的影片,跟廟方約好拍攝日期,結果等劇組一到,發現現場正在大拜拜,整間廟人山人海。
陳建佑也說,曾遇過屋主家中的長輩不知情,等到劇組進場當天突然說:「不借了。」再不然因為劇組人員把家具弄壞,或導演臨時要加拍一個不在原先設定內的場景、臨時要跟屋主借道具。最恐怖的則是遇到跳電。種種的突發狀況,都會讓場景經理腎上腺素飆高,要能以飛快速度解決。
場景經理多半是接案為生的自由工作者,工作時間也可以自行安排,若在業界作出口碑,當這一部片子拍攝接近尾聲時,可能就有2、3個新案子找上門。
工作型態自由,工作場合的人際問題相對單純,不過龐大的體力付出,讓場景這行多半是電影圈新人。累積一定經驗的,可能像陳彥翰一樣,在各種製片職位間轉換;或像是陳建佑,轉往導演組嘗試。
過去當了5年場景經理,陳建佑說,當攝影師能把自己找到的場景,拍出有別於日常印象的感覺,「那就是一種成就感。」
對於林俞均與陳彥翰而言,場景經理工作的最大成就感,則是讓劇組平安順利在場景中完成工作,並順利地將場地歸還,結清場租。場景經理與助理,是電影劇組在拍攝現場,對外協調的窗口。因此,在籌備與拍攝期間,都要反覆在劇組與場地方之間轉達、協調雙方需求。
陳彥翰說:「讓劇組達到拍攝目的,也兼顧場地方權益,讓提供方不覺得被劇組豺狼虎豹式地侵略,兼顧兩方的需求權益與建立互信,是很有成就感的事情,對台灣電影圈也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