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個物種

發稿時間:2019/05/10
下一個物種
下一個物種
作者|麥可.湯納森
譯者|陸維濃
出版社|臉譜出版
出版日期|2019/04/13

  許多科學家都相信未來300年內,人類將面臨第六次大滅絕。或許這很難想像,但近代的氣候變化卻使人不得不相信這樣的推測。本書作者提出疑問,並從四處探訪雨林、峽谷、火山口及洞穴企圖尋找下一個世代能稱霸地球的生物。然而自然的真理卻是:「時間會一直下去,生命也是如此。」這也是湯納森最後得出的答案,或許也可以說他在尋找一個可以說服全人類安心現在生活的理由。

文章節錄

  生物學家替在加州外海海峽群島(Channel Islands)活動的象鼻海豹安裝追蹤裝置,發現母象鼻海豹每年遷徙近兩萬公里,公象鼻海豹更是多出約兩千公里,牠們是地球上遷徙距離最長的哺乳動物。不過,象鼻海豹並非直接游向覓食場域,在移動過程中,牠們會持續下潛至深海獵捕深海魚類和魷魚為食,順便躲避大白鯊的攻擊。垂直下潛又為牠們的平均遷徙距離增添了八千公里。「基本上,牠們就是一直在移動」西雅圖國家海洋哺乳動物實驗室的生物學家羅伯.迪隆(Robert DeLong)如此說道。

  在北太平洋區,象鼻海豹的主要天敵就是大白鯊。冬季是象鼻海豹交配和育幼的季節,大白鯊會繞著海峽群島巡游,尋找離開海灘安全範圍,準備展開長途跋涉且落單的象鼻海豹。

  倘若大白鯊滅絕了,有哪種動物能頂替大白鯊的位置,扮演象鼻海豹的主要天敵呢?加州外海的頂級捕食者又會是誰?答案可能是灰鯖鯊(Mako shark)。擅長游泳的灰鯖鯊的穩定泳速可達每小時三十五公里,衝刺時可飆出每小時八十公里的速度。然而,牠們的體形比大白鯊小,體長最多四公尺,二○一三年六月四日,在加州外海捕獲一隻重達六百公斤的灰鯖鯊,是捕獲紀錄中最大型的灰鯖鯊。想要獵捕象鼻海豹,灰鯖鯊可能得採取團隊合作的策略,但這並不是鯊魚的打獵風格。

  先前提過的生存勝利者──美洲大赤魷,可能就學會了合作打獵的招數。來自史丹佛大學的生物學家吉利,在美洲大赤魷身上安裝了攝影機,錄下牠們在太平洋裡合作打獵的畫面。通常,合作打獵是魚類的專長,在魷魚身上並不多見。目前,灰鯖鯊會吃美洲大魷魚,但美洲大魷魚還不至於反過來攻擊灰鯖鯊。然而,灰鯖鯊身上經常布滿美洲大赤魷攻擊後留下的傷痕:呈圓形排列,或是一排平行的傷口,是美洲大魷魚具有尖齒的吸盤在鯊魚皮膚上拖行的結果,證明美洲大赤魷的確奮勇抵抗了一番。

  既是作家又是教授的羅伯茲曾指出,淺海和中海域裡所有的大型捕食者正在消失。大王魷和大王酸漿魷(colossal squid)會離開深海,來到淺海域建立勢力範圍嗎?國家演化綜合研究中心的麥克蘭,在巴哈馬外海一處被喻為「海洋之舌」的深海槽進行研究,他另一個研究地點則是蒙特里灣大陸棚區的海底深谷,這兩個地方以及紐芬蘭外海的深海區,都是大王魷和大王酸漿魷棲身之處。科學家認為,深海峽谷是大王魷的家園,而擱淺在紐芬蘭海岸的大王魷,則是牠們從深海峽谷入侵溫暖海域所付出的代價。倘若極冰消失導致攜帶氧氣至深海區的深海海流停擺,可能對大王魷和大王酸漿魷造成強烈的演化壓力,致使牠們移動到較溫暖的淺水域。

  神出鬼沒的大王魷是地球上最大型的無脊椎動物,體長可達十八公尺,體重將近一噸。二○○四年,日本的研究人員首次記錄到一隻活體大王魷的影像。二○○六年底,日本國家科學博物館的研究人員捕捉到一隻體長七公尺的母大王魷。

  大王魷及其近緣物種,大王酸漿魷,兩者有直徑約二十公分的大眼睛,在動物界無人能出其右,因此即便在無光的深海域,其他動物視力毫無用武之地的時候,牠們仍能看得一清二楚。

  這兩種魷魚和其他魷魚一樣,有八條手臂和另外兩條長度較長,可以把食物送進嘴喙裡的觸手。牠們的食物包括魚、蝦和其他烏賊,不過有些人認為牠們有可能對小型鯨魚發動攻擊。科學家對於這些龐大魷魚的瞭解尚不夠深入,無法確切指出牠們的活動範圍,然而世界各地的海洋中,都曾發現大王魷的遺骸。大王酸漿魷也同樣神秘,早期的捕鯨人曾在抹香鯨的胃裡發現大王酸漿魷的嘴喙,如此一來我們起碼知道有什麼動物會吃大王酸漿魷。就重量而言,大王酸漿魷是最大型的魷魚。相較於吸盤上有小齒的大王魷,大王酸漿魷的手臂則配備了更高級的尖爪或利鈎。

  大王酸漿魷每條手臂的中央都有兩列鈎爪,手臂前端同樣配備了具有小齒的吸盤。一旦有獵物靠近大王酸漿魷那鸚鵡般的嘴喙,有如抓鈎的尖爪可以幫助攫抓獵物。目前已知的最大型大王酸漿魷捕獲於紐西蘭外海,體重為四百九十五公斤,總體長為十公尺。

  這種深海動物要是更大一些,或許更有機會取大白鯊的地位。不過,大王魷或大王酸漿魷還可以從牠們的頭足類同胞──烏賊和章魚──身上借點優勢來用用。

  要獵捕體形比自己大的鯨魚時,虎鯨會採取團體合作的方式,不過,大王魷和大王酸漿魷似乎比較喜歡獨來獨往。其實只要加強一點溝通技巧,合作無間不是問題。烏賊是大王魷和大王酸漿魷的近親,牠們就十分擅長團體打獵。烏賊的體長約六十至九十公分,看起來就像縮短的魷魚。不論是游經布滿黃色、棕色沙粒、各色礫石,或白色貝殼的海床,烏賊都能立刻變換體色和體表紋理,以模擬海床呈現的顏色和質地,躲避捕食者的目光。

  烏賊還有一套豐富的訊號詞彙,以利打獵、繁殖和警告等溝通作用。當烏賊身上出現如斑馬一樣的密集條紋,目的在警告其他雄性個體閃遠一點。羅傑.漢稜(Roger Hanlon)來自位於麻薩諸塞州伍茲荷(Woods Hole)的海洋生物實驗室(Marine Biological Laboratory),透過電話訪談和實驗室的線上研討會,他描述了許多烏賊常用的訊號詞彙和其中所代表的意義,如防禦捕食者、和其他烏賊進行溝通、吸引交配對象、嚇退或欺騙對手、對同伴發出警告等。

  北太平洋巨型章魚(giant Pacific octopus)也是魷魚的近親,身懷和魷魚類似的能力,不過牠的腦袋可是絕頂聰明。北太平洋巨型章魚體重可達近三百公斤,但多數不超過五十公斤,出沒在日本至加州之間的北太平洋海域。科學家相信,章魚的聰明程度雖不比多數哺乳動物,但絕對比任何一種魚類都聰明。

  西雅圖水族館的志工,通常只會為章魚、海豹和海獺取名,因為牠們具備鮮明的個性。羅倫.安德森(Roland C. Anderson)曾任該水族館的駐館生物學家,他告訴我北太平洋巨型章魚肚子餓時,會翻過身來露出吸盤跟管理人員討食物。如果你送上食物,牠們會在水缸裡來回游動,體色變紅,安德森認為「這可能是無脊椎動物展現情緒的唯一案例。」

  倘若能有像北太平洋巨型章魚一樣聰明的腦袋,再搭配烏賊的溝通能力,大王酸漿魷就有成為頂級捕食者的潛力。科學家近來發現美洲大赤魷會合作打獵,如果在添上這一項能力,大王酸漿魷有可能取代大白鯊,成為象鼻海豹的頭號敵人。前提是大王酸漿魷得先離開深海,不過,為了捕魚和躲避頂級捕食者,象鼻海豹早已學會往深海前進。

  話說回來,如果美洲大赤魷演化出夠大的體形,大自然也可以暫時忽略捕食者活動海域深度的問題。目前,美洲大赤魷的壽命大約是一年半,沒有任何紀錄顯示牠們有活到兩年的跡象。然而,透過指數型的生長速率,美洲大赤魷一天的生長比率可達百分之五。一年半之內,牠們的體重可達近五十公斤,吉利解釋道,如果牠們能活到兩年,體重將逼近三百公斤。要是牠們活到三年,體重恐怕有兩噸。「如果這些傢伙找出存活超過兩年的方法,那就可怕了」吉利如此表示。

  就算大白鯊、鼬鯊和低鰭真鯊遭到人類趕盡殺絕,大自然也能夠順應狀況,未來海洋之王究竟由哪種動物來擔當?這還需要演化作用和時間來決定。不論陸地或海洋,都曾經出現體形龐大的動物,在少了人類的地球上,牠們極有可能再度回歸。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