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久以來,蛇類在神話、電影和民間故事裡的形象並不好,本書由學者規劃55個主題,從身體構造到外在環境、由歷史到文化,細細分析、層層解剖,讓大家瞭解,蛇不邪惡、也不濕黏,甚至鮮少主動攻擊人,蛇的世界令人嘖嘖稱奇,而分享蛇類帶來的豐富知識,更將為農曆蛇年生活憑添不少生趣。
文章節錄
《蛇類大驚奇:55個驚奇主題&55種臺灣蛇類圖鑑》
視力大不同
蛇的視覺
蛇類的視力差異很大,有些視力一級棒,有些卻全盲。而且蛇類的視覺構造或運作的方式,和血緣相近的蜥蜴有很大的差別。雖然「蛇類的祖先源於穴居」的論點還有些許爭議,但不少學者認為這是造成視覺紛歧的主因。當蛇的祖先由穴居、視力已退化,再回到地面棲息時,部分視覺構造已無法完全復原,因而逐漸演化成不同的形式和運作方式。
不眨眼的視覺構造
蛇的視覺構造特殊之處,在於牠沒有眼瞼,所以牠不會眨眼睛。但是多數蛇的眼睛具有「眼窗」保護,也就是一層特化透明的鱗片,會隨著蛻皮時更新。其次,多數蛇的睫狀肌也沒有完全恢復,只侷限在虹彩的基部,而且並未和水晶體相連,所以這些蛇類無法像蜥蜴、人類一樣,藉由睫狀肌的收縮或舒張,來改變水晶體的凸扁,以達到對焦的效果。牠們對焦的方式和魚類、兩生類相似,必須藉由睫狀肌收縮時,增大水晶體後方玻璃體的壓力,而將水晶體往前推,才能看清楚靠近的物體。蚺蛇科的蛇睫狀肌甚至完全退化,根本看不清靠近的物體。
此外,蛇類視網膜上的感光細胞也有多樣的組合變化。穴居的盲蛇和夜行性的一些蛇類只有「桿狀細胞」,例如美洲的夜蛇(H y p s i g l e n a )和琴蛇(Trimorphodon);日行性的蝙蝠蛇和黃頜蛇類,則只有對強光和色彩才有感應的「錐狀細胞」,已知其中有些蛇的錐狀細胞,對紅、綠和藍光有感應,所以牠們應該具有彩色視覺;蚺蛇和蝮蛇類的蛇則同時具有桿狀和錐狀細胞。
瞧眼睛猜習性
不同的蛇類在適應不同的環境時,視覺的變異程度很大,牠們的眼睛大小、位置以及瞳孔的形狀,和生活習性有相當程度的關連。
水棲或穴居的蛇類視覺不發達,眼睛的比例都很小,像盲蛇類甚至只剩一個小黑點,隱藏在頭部鱗片之下,牠們可能只感應到明暗,而沒有辦法看到影像。陸棲蛇類,尤其是樹棲的蛇類視覺較發達,眼睛的比例明顯較大。蛇的眼睛一般位在頭的兩側,以增大偵測的視野。經常埋伏在水或細沙底下的蛇,眼睛則有上移至頭頂的現象,如台灣的水蛇、南美洲的水蚺(Eunectes murinus)和非洲那米比沙漠的侏儒膨蝮(Bitis peringueyi)。
一般日行性的蛇類瞳孔呈圓形,而垂直如貓的瞳孔,則常是夜行性的蛇類。垂直的瞳孔在夜間時可以開成圓形,增加光線進入的量;白天休息時則可以關成小縫隙,避免強光的干擾。不過,有一些夜行性的蝙蝠蛇類,瞳孔是圓的,也有一些在白天活動的歐洲的蝮蛇仍具有垂直的瞳孔。有些樹棲的蛇類,如東南亞的瘦蛇(Ahaetulla),瞳孔已特化成水平的鑰匙孔形狀,大幅增加了視覺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