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與效率

發稿時間:2011/08/06
公平與效率
公平與效率
作者|亞瑟.歐肯
譯者|許晉福
出版社|經濟新潮社
出版日期|2011/06/26

  現代人相信在自由經濟市場裡能達到最高效率,因此鼓勵所有人努力追求成功,並相信個人的成功會帶給整個社會成功,事實上,儘管很多人成功,卻不代表整個社會變得更好,例如自由市場遊戲規則的少數贏家愈來愈有錢,更多人生活愈來愈困苦,《公平與效率》一書則提醒政府與人們必須有所取捨。

  公平與效率確實是人們經常遇到的很難兼顧的課題,知名美國經濟學者亞瑟‧歐肯曾服務尼克森政府,現為一家智庫資深研究員,這本書是根據他於1974年在哈佛大學授課的演講內容改編而成。針對貧富差距惡化、財富分配不公,作者認為是資本主義下的自由市場機制必然會發生的現象。

  作者指出,一個社會必然有些人比較努力或才能較高,因此能在自由競爭下為自己創造更多財富,展現一般指的高效率,這種效率不管公平,一旦必須兼顧公平,就意味有才能的人不能表現太好,而且得特別保護比較不努力或才能較低的人,也因此有人認為貧困是資本主義的必然現象。不過他認為貧困可以消除,尤其在民主社會的資本主義下更是非消除不可。

  因此,書中具體提出政策建言,從福利政策、就業機會創造,到所得稅、老人津貼等,並強調政府應該設法幫助整個國家裡所得最低的五分之一人口,提高其知識與技能,讓他們所得向上提升,相信這些人會因此自立自強並擺脫貧困。作者認為,社會貧富差距影響的若是誰買得起豪宅或更多大汽車,就不值得關心,若貧富差距惡化的受害者買不起第一棟房子或第一部汽車,就是值得擔憂的問題。

文章節錄

《公平與效率:你必須有所取捨》

  美國社會宣稱,每個人都是有價值的,所有公民也被承諾賦予平等的正義與政治權利:當火災發生時,消防隊會迅速處理,每個人也都有權利去參觀國家紀念碑。身為公民,我們都隸屬於同一個俱樂部。不過在此同時,我們的制度又告訴我們:「不工作就得挨餓」、「不成功就得受苦」。我們的制度一方面要我們在社會上與他人處於平等地位,一方面又驅策我們要在經濟上超越我們的鄰居。而且,我們的制度還提供了優厚的獎賞,讓贏家養的寵物可以吃得比輸家的子女還要好。

  這就是民主資本主義的雙重標準──它一方面追求平等的政治和社會制度,一方面又製造出經濟福祉上的巨大差距。平等與不平等的並存,有時候難免會令人懷疑這套制度是不一致,甚至是不誠懇的。但是我相信,這些制度上的安排很多時候是非不得已的妥協,而非根本上的不一致。

  美國家庭在生活水準和物質財富上的懸殊差距,反映出這樣的一套賞罰制度:它鼓勵人民辛勤工作,並期望將其導向成有社會生產力的活動。就這套制度的功能而言,它創造了經濟效率。然而,此一追求效率的努力又必然會製造出不平等。因此,社會面臨了一個兩難的抉擇:我們要效率還是要平等?

  諸如此類的兩難抉擇是經濟學家經常要面對的中心課題。「魚與熊掌不可兼得」這句話,或許最能說明經濟分析的基本原則。要同時獲得「市場效率」並且「公平加以分配」是不可能的。

  對經濟學家和工程師而言,他們所謂的效率是一樣的:就是從既定的投入中獲得盡可能多的產出。

  在生產活動中,可能的投入包括:人為的努力、機器和廠房等實體資本,以及土地或礦物等自然資源;其產出則是成千上萬種的商品和服務。當投入相等時,社會要是有辦法讓某些產品的產出增加(而其他產品的產出又不減少),就代表效率有所提升。

  然而,此一效率的概念暗示了,「更多」即「更好」,只要更多的是人們希望購買的東西就可以了。如果用消費者的選擇來推估他們要的是什麼,我和其他經濟學家一樣,都認同人們的選擇相當合理地反映了什麼東西可以讓他們的生活變得更好。當然,換一套不同的標準來看,我們可以提出一個合理的質疑:生產更多威士忌、更多香菸或更多房車,真的會讓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好嗎?如果不會,社會的效率究竟有沒有提升呢?

  這樣的探究牽扯出好幾個有趣的問題。例如,人們為什麼會想買那些他們所買的東西?他們的選擇是否受到了教育程度、廣告或其他因素的影響?相較於消費者的購物選擇,我們還有更好的標準來評估人們的經濟福利嗎?這些都是重要的課題。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