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水資源重要戰略物資
新加坡打從建國之初即高度重視水資源,從安全和主權層面權衡國家最大利益,在政府各類政策中,水資源政策是重中之重,任何政策和水資源政策相衝突,都須改道而行。
文/黃自強
水,新加坡生存命脈之所繫,也是重要的戰略物資。
新加坡從小教育裡,對水資源保護是念茲在茲,浪費水資源重罰只是手段之一,真正目的仍是基於新加坡的永續發展及厚植基本國力,這也讓新加坡發展出強大經貿實力,同時也成為國際間知名的花園城市。
今年的3月21日是新加坡的世界水日,有超過6,000人集聚新加坡體育城,共同在乾淨水域進行步行、划獨木舟和騎乘單車活動,藉此提醒新加坡人愛惜水源,讓下一代繼續享有能進行各項活動的乾淨水域。
新加坡副總理張志賢在世界水日致詞時,也特別感謝特地感謝建國總理李光耀為新加坡水資源做出的重要貢獻。
曾經孕育新加坡成長、清澈美麗的加冷河,在1960、1970年代竟淪為水質汙黑,骯髒且油膩發臭的河流。不過,經過1977年至1987年的清河計畫,今天的遊客只要沿著加冷河從濱海灣花園前往體育城時,不難發現如果沒有積極興建蓄水池、加速海水淡化、以及研發新生水工程,扭轉水資源劣勢化為優勢,新加坡實難有今天供水能自給自足,進而建設成美麗的花園城市。
新加坡打從建國之初即高度重視水資源,從安全和主權層面權衡國家最大利益,在政府各類政策中,水資源政策是重中之重,任何政策和水資源政策相衝突,都須改道而行。
新加坡年降雨量達2,400公釐,雖約為世界平均值2.6倍,但國土面積僅為台北市2.6倍大的新加坡,卻受限於地形地貌,難以蓄積充足雨水,若沒有足夠的水資源,新加坡即使是巧婦,也「難為無米之炊」。
新加坡早在獨立之前的1961年及1962年,就和馬來西亞簽署兩份長期供水協定,供水協定也分別於2011年和2061年屆滿,因此,雖第二份供水協定合約尚未到期,但新加坡幾年來的治水方略早已拉滿弓,提升到國家戰略層級。
*看單篇不過癮?訂閱全本電子雜誌《全球中央數位雜誌》
新加坡目前水資源需求每天約近200萬噸,民生用水約占45%,非民生用水約占55%,預計到2060年時用水量將倍增。官方資料顯示,目前新加坡人均用水量每天約為152公升,計劃逐步減少至2020年的147公升,政府的目標是2030年時將減至140公升。
這場用水戰役的重責大任就落在新加坡國家用水機構(The Public Utilities Board,PUB)身上,除了確保水源供應無虞,監督管理新加坡供水系統,也絲毫馬虎不得,除了節約用水之外,更要開源。
正因受到先天條件限制,新加坡仰賴從馬來西亞輸入水源,目前使用到最久協定期限維持到2061年,新加坡國家用水機構積極希望在最後期限之前能讓用水達到自給自足。
新加坡現階段水資源運用,包括當地集水區水庫雨水(Local catchment)、從馬來西亞輸入水(Imported water)、淡化水(Desalinated water)以及新生水(NEWater)。
搜集當地雨水是新加坡國家用水機構使用最廣泛方式,利用廣開溝渠、運河、水塘、河流及水庫,完全不漏失老天賜與的天然降雨,新加坡利用這種方式搜集雨水面積已達全國面積的三分之二。
新加坡也擁有技術先進海水淡化廠,每天提供乾淨用水,滿足新加坡25%供水需求。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相當引以為傲的新生水(NEWater)廠,目前全新加坡已有多座新生水廠,將汙水過濾、逆滲透及紫外線消毒等方式處理,成為乾淨用水,新生水已成新加坡另一主要水源,滿足三分之一的用水需求,主要提供工業用水等。
將節約用水的價值觀落實到日常生活細節中,輔以不偷工減料且一氣呵成的綿密基礎設施網,這就是新加坡「全國工程」方程式,也是新加坡在東南亞能永續經營,搶占先機不受制於鄰國的上乘兵法。(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全球中央》2015年6月號;訂閱《全球中央數位雜誌》;本文由《全球中央》雜誌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