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當電競英雄,講天分的
電競選手其實就是一種職業,當興趣變成工作,就必須面對現實的收入與表現優劣問題。遊戲人人會玩,但這行飯可不是人人吃得起,真正成功的電競選手,其實不到5%!
文、攝影/顧 荃 (全球中央編輯)
電競選手在遊戲裡是衝鋒陷陣的英雄,在螢幕外則是受到觀眾崇拜的贏家。能夠把興趣跟工作結合,是許多人夢寐以求的理想,特別是把「打電動」當作職業的電競選手,更是玩家心中的夢。不過遊戲人人會玩,電競選手可不是人人都能當。
台灣電競一哥:我不建議做這行
電競選手Sen是台灣數一數二的明星職業選手。Sen本名楊家正,他在「星海爭霸2(StarCraft II)」這款遊戲中實力堅強,不僅拿下台灣電競五年星海爭霸項目的年度MVP,在聯賽的勝率將近九成,還曾締造了29連勝的紀錄。
Sen的實力在國際上也毫不遜色,11月底剛從上海Battle.net世界盃抱回殿軍,是各大國際賽事的常勝軍。由於在遊戲中擅長使用蟲族應戰,被網友稱為「台灣蟲王」,也因為在韓國選手獨霸的電競賽事中,代表台灣的他屢屢得獎,表現顯眼,被國外觀眾封為「非韓第一」,是玩家心中的台灣之光。
像Sen這樣在國內外都相當知名的明星電競選手,去年的年收超過200萬新台幣,出席公開活動有眾多粉絲搶著要簽名,也是許多台灣電競選手憧憬的目標。在電競霸主韓國,選手待遇不僅更加豐厚,年收入上看千萬新台幣,有些選手還跟女明星傳緋聞,進軍演藝界,待遇宛如巨星。
電競選手看似風光,但Sen卻說,他不建議從事這一行,「要是沒有那個能耐,當業餘的就好。除非你真的有天分、有興趣,不然我是不太建議,因為成功的人真的不多。」他直白的說,想把電競當飯吃,「天分很重要」。就像天生體能好的人,容易成為優秀的運動員,頂尖的電競選手則需要快速反應、專注集中、瞬間判斷等能力,要能依據戰況迅速判斷下一個動作,並立刻手腦合一反應到遊戲操作上。Sen說,真正成功的電競選手,其實不到5%。
練戰術鍛體能 電競選手不輕鬆
除了天分,電競也需要練習。一般人可能以為電競選手只要坐在電腦前動動手,按按鍵盤滑鼠,就能輕鬆賺錢,但其實他們必須投注大量時間來練習。藉由不斷比賽、觀看影片,研究遊戲地圖、對手的戰術與破解方法,以及跟隊友培養默契等等,練習量遠遠超出一般人的想像。
目前還是大學生的Sen,每週有兩天到學校上課,週末參加例行比賽,剩下的時間大都在練習,每天平均「釘」在電腦前練習六到八小時,如果遇上國際比賽,練習時間還會更長。
曾經是電競選手,後來轉任電競比賽賽評與開發電競設備的包子(曾昊宇)說,要當一個職業電競選手,心態很重要,因為「玩」遊戲並不等於練習。真正的練習很枯燥,並需要長時間投入,如果不是真的很有熱情、對職業比賽有正確的認知是辦不到的。就像打籃球,朋友之間鬥牛可以輕鬆玩,但到了職業比賽的球場上,就必須講究戰術運用、隊友配合等,跟玩票性質的打球完全不一樣。
電競選手也必須培養體力,因為大型國際比賽經常一開賽就連續好幾個小時,體力不好就無法負荷長時間的比賽。電競選手也很少熬夜,必須睡眠充足才有辦法集中注意力,發揮全力應戰,有的選手在比賽前,更一定要睡足八小時。
親友社會壓力 刻板印象難除
在傳統觀念對電玩的刻板印象之下,電競選手通常得面對來自社會與親友的壓力。包子說,父母看到孩子在運動,會理解是在練習或鍛鍊身體,但看到孩子在練習電競,因為看不懂螢幕上的遊戲畫面,只會覺得是在打電動。
即使是Sen,一開始也不被家人支持。直到2004年,他17歲時第一次拿到資格代表台灣到美國舊金山參加世界電子競技大賽(World Cyber Games, WCG),家人才逐漸放下成見。
「我一開始玩的時候沒有賺錢,家人覺得你只是在玩遊戲,後來是莫名其妙玩到出國比賽,我爸都嚇死了,他說『什麼?打電動打到出國是怎麼回事?』他很傻眼,覺得怎麼可能,老一輩不可能知道這種東西。他第一個反應是『機票多少錢?』我說你不用出。」
Sen說,社會很現實,大部分都用收入來評斷一個人。如果沒有打出成績,通常難以獲得支持與諒解。他認為,許多人出於對遊戲的熱情跟興趣來當電競選手,「但是必須為自己的未來做好規劃跟打算。」
這句話,點出了電競這一行最現實的一面。
職業生涯短、薪資難提升 前選手夢碎
台灣職業電競選手的收入,是固定的底薪再加上獎金,底薪依據選手表現,大約在2萬5,000到4萬5,000元之間,以社會新鮮人的第一份工作來說,乍看之下還算優渥,但收入要高,得仰賴國際大型比賽的獎金。Sen說,目前台灣真正拿到高額獎金的選手不多,大部分還是靠底薪。
前職業電競選手小方(化名)表示,他從四年前台灣職業電競比賽剛起步時開始當選手,當時他18歲,單純覺得能把最喜歡的電玩當成職業,就像在圓一個夢。一開始小方的底薪不到2萬,由於戰績優異,一年多後就調整到3萬多。不過小方很快發現,薪資到了這個水準就很難再增加,而他擅長的遊戲因為在國外不夠熱門,他也沒有什麼機會可以在國際大型比賽中得名拿獎金。
電競選手面對最大的風險也在於此,不像球類或田徑比賽是萬年長青的職業運動,遊戲的熱門程度,大大影響了電競選手的收入,如果遊戲熱度衰退,少了觀眾,電競選手也隨之沒有了舞台。
此外,電競比賽看似沒有體力的限制,但其實選手的職業生命並不長,今年25歲的Sen已經算是「高齡」選手了。電競隊伍教練彭依澴說,大約16到24歲是選手的顛峰期,主要原因是反應能力會隨著年紀增長逐漸衰退,電競比賽講求對遊戲精細的操作,手上的動作要能跟上大腦判斷,因此年紀越大越不利。
電競選手也會有職業傷害,長時間大量地操作滑鼠和鍵盤,手腕跟肩膀容易發炎或受傷,如果姿勢不良,久坐也會對脊椎造成負擔。
因此小方發現,電競選手如果不能趁著短短的顛峰期多賺點錢,未來也難有更大的發展。再加上選手大都是學生,比賽行程緊湊、練習時間又長,難以兼顧學業,等到黃金時期一過,面臨轉換跑道的問題時,極有可能落得學業事業兩頭空。今年22歲的小方,已經從電競選手「退休」,正在準備考大學,讓人生重新來過。
韓選手無底薪 獎金激勵競爭心
電競選手面對的競爭和壓力跟運動員的世界一樣殘酷,不過從薪資來看,台灣職棒選手2012年的平均月薪約為新台幣11萬3,500元,相比之下,電競選手的薪資實在算不上高。
但有人認為,電競選手的薪水不用多,只要能維持基本生活就好。電競賽評SoBad(張軒齊)就認為,固定薪資容易讓選手安於現狀,應該以獎金當作主要收入來源,才能激勵選手的競爭心,因此薪水不用太高,不過要給選手充分的資源去參加比賽賺取獎金。
【本文未完,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全球中央》12月號;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