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茲別克千年沙漠古城 絲路情調仿佛穿梭時空
細想一座座天馬行空、曾經出現在遊戲裡的沙漠城市,也未必能比希瓦更有幻想風格、異國情調,而她真實存在,在21世紀裡。
文、攝影/陳彥豪 (旅遊作家)
數百年前,中亞的人們這麼說:「我願以兩袋黃金,求看一眼希瓦(Khiva)。」這座位於烏茲別克、入列世界遺產的古城,城牆綿延、王宮聳立,居民多著傳統服飾,置身其間,仿佛穿梭時空,回到古代汗國街市。希瓦帶給旅人的不只是華美的建築,還有關於歷史歲月的瑰麗想像。
才一從希瓦外城(Dichan-Qala)穿過西城門踏入希瓦內城(Ichan-Qala),一趟時光之旅就開始了。放眼望去,一時之間竟幾乎找不到現代景物。城門大道上,兩旁皆是古樸的清真寺、經學院、宣禮塔,櫛比鱗次、高低錯落,土黃色外牆綴以青藍色壁飾,牆邊的攤販賣織品、陶瓷、珠寶,乃至於形如阿拉丁神燈的金銀鐵器,人們身穿仍有遊牧民族色彩的服飾,微笑招呼往來客。
有玩過像是《勇者鬥惡龍》或是《軒轅劍》那樣的角色扮演電玩嗎?細想一座座天馬行空、曾經出現在遊戲裡的沙漠城市,也未必能比希瓦更有幻想風格、異國情調,而她真實存在,在21世紀裡。
關於烏茲別克,許多人都說不清位置,遑論更少人聽過的希瓦。她位於烏茲別克西側,於1990年登錄世界文化遺產,歷史可追溯至2,500年前,先後曾隸屬波斯王朝、花剌子模汗國等,16世紀時,曾是希瓦汗國的首都,由於位在絲路要道,曾有盛極一時的繁榮富庶。儘管如今繁華落盡,但那些從16世紀留存至今的伊斯蘭經典建築,仍繼續訴說著絲路古國逝去的絕代風華。
從古到今,一般的居民多半居住在「外城」,而四面有城牆環繞、占地約30公頃的「內城」,當年便是皇城,是王公貴族居住之所在,如今則集結了所有昔時希瓦汗國的榮光,坐擁超過90座清真寺以及60多座經學院。儘管曾在戰爭中毀損,成為一片荒城,但近代歷經漫長的修復,以及古老建築紛紛成為博物館、工坊、旅店之後,那個充滿活力的絲路重鎮,仿佛又回來了。從敦煌到羅馬,整片歐亞大陸上,要找到比希瓦更有古代絲路情調的,恐怕也不太多。
在希瓦內城裡,有建於17世紀的舊王宮(Kunya Ark),也有建於19世紀的塔什荷里新王宮(Tash-Hauli palace),皆可一窺古代汗王的居所風采。新、舊王宮同樣擁有簡單粗獷的外牆,宮廷內卻有繽紛繁複的釉彩壁飾,各自展示不同年代的王家貴族生活器物、歷史文書。
古城內的諸多清真寺裡,以又稱禮拜五清真寺的珠瑪清真寺(Djuma Mosque)歷史最悠久,可上推至千年以前。寺內有超過200根的木柱,雖然目前僅有少部分擁有千年歷史,其他多半是18世紀左右修建時所設,但每根的形式與雕飾皆不同,幾無任何重複,不僅充滿藝術之美,且走在光影閃動的古寺內,氣氛格外沉靜動人。
擁有巨大藍色圓頂的帕赫拉凡陵墓群(Necropolis of Pahlavan Mahmud),是另一處氣質深沉的景點,墓室內除有繁複的花草壁飾,還有穆斯林在此靜坐沉思。而在走出陵墓或清真寺後,街市上又是另一番光景,在地攤商衣著色彩繽紛,孩童踩著單車遊逛嬉戲,偶有歌者舞者在街邊表演,甚至穿梭古城內的結婚行列,也是眾人圍觀喝采的風景。
希瓦內城還有幾座地標,其一是約29公尺高的「短塔」(Kalta-Minor),在19世紀興築時,因當時的汗王過世,因此最終並沒蓋完,但聳立城內依然相當醒目。還有高約57公尺、可以登臨高塔的伊斯朗霍加宣禮塔(Islam Khoja Minaret),爬這座塔有點費力,塔內階道陡峭而狹窄,但塔頂風光絕對值得,不必如古人般花上兩袋黃金,只需手腳並用、氣喘吁吁,便可居高臨下,多看幾眼希瓦。
烏茲別克的疆土主要為東西向,在入列世界遺產的城市中,以希瓦位置最西,與位近中部的另一座古城布哈拉(Bukhara)之間,橫亙著廣大的紅土沙漠,於是出了希瓦城以後,不論是走公路或鐵路,都會穿梭於大漠之中,望見褐色的遠山綿延,偶遇牧民驅趕牛羊,一派荒涼情調。
在這片紅沙漠中,位於希瓦東邊的喀撒拉地區(Khazarasp District),恰位於烏茲別克與鄰國土庫曼之間的邊界之上,這一帶散落著許多邊境小鎮,沙漠環抱、矮草叢生,村落內散布低矮民房,路上可見牛、羊、駱駝。
此地雖然生活清苦,但居民友善、不懼生客,甚至在一陣炊煙過後,端出熱食叫喚陌生旅人同享。從城裡到城外,眼前一切,像是故事書裡才會出現的場景,同時也在行旅當中,留下一段難忘的記憶。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