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格無家者擔任導遊 看見橋墩下的生活盼望
導遊的背景獨特,有的曾是百萬富翁,有的曾吸毒數十年,種種原因使他們流浪街頭。藉由他們的分享,得以了解地下毒品文化、街頭生存技巧,或性工作者的生活樣貌。
文、攝影/劉郁葶 (中央社布拉格特約記者)
捷克首都布拉格無家者幾乎無處不在—火車站、公園、市中心街道等都是他們的棲身之地。無家者一天的生活是什麼樣?又如何熬過直逼攝氏零下10度的寒冷冬天?
無家者當導遊 走進布拉格鮮少涉足區
在布拉格,有個社會企業「Pragulic」,邀請無家者擔任導遊,分享自己的生命故事,讓遊客深入了解他們的生活處境,打破對無家者的刻板印象。
Pragulic名字結合Prague(布拉格)與Ulice(捷克語「街道」),自2012年成立以來,已吸引超過7萬名遊客參加,導覽費用來支持無家者導遊的生活。
導遊的背景都很獨特,有的曾是百萬富翁,有的曾遭受家暴,有的曾吸食毒品數十年,種種原因使他們流浪街頭。藉由他們的分享,得以了解地下毒品文化、街頭生存技巧,或性工作者的生活樣貌。
這些導覽並非一般城市導覽,而是帶領遊客走進布拉格少人涉足的地區,像是塗鴉滿布的地下道、橋墩下的角落等。
打造陶瓷裝飾牆 橋墩下營造生活儀式感
最近參加了兩次無家者的導覽。74歲的瓦茨拉夫(Vaclav)是Pragulic的資深導遊,我們在熱鬧的共和廣場(Náměstí Republiky)與他碰面。
瓦茨拉夫說起他的傳奇故事:「我有19個小孩,四散在世界各地。」他直言,過去多次結婚和離婚,有幾個孩子甚至未曾意識到他是他們的父親。
過去,瓦茨拉夫是商人、百萬富翁;但生意失敗後,自2006年起流浪街頭。他邊訴說這段往事,邊帶我們去他在橋墩下搭建的住家。
走在11月寒冷的伏爾塔瓦(Vltava)河邊,河水的寒氣讓人瑟瑟發抖,橋上梁柱間蜷縮著無家者,用棉被簡單覆蓋身體。瓦茨拉夫說:「很多無家者在冬天凍死。」
隨著進入地下道,穿越色彩繽紛的塗鴉牆,詭譎燈光照著他的背影,彷彿引領我們踏入奇幻世界。
瓦茨拉夫的「家」緊臨著河,原本猜想是雜亂的環境,但發現他將居所布置得別有巧思,木板牆上掛置鍋碗瓢盆,甚至打造一個收藏陶瓷杯的擺設。瓦茨拉夫說:「雖然我們是無家者,但我們也是人,也想維持尊嚴,創造生活儀式感,讓人生有點期待、盼望。」
然而,當瓦茨拉夫用手電筒照射漆黑的「臥室」,裡頭卻是焦黑一片。瓦茨拉夫說,這是近期的一個重大挫折,有人嗑藥一把火燒了此地,導致他無法繼續住在這,只好另尋他處。
或許是因為長期漂泊不定,讓瓦茨拉夫早已適應生活的不確定性,對於這些世事難料,沒有太多的情緒波瀾,只是默默接納。
「我只想說,今天我會變成這樣,這一切都是我自己的選擇。」瓦茨拉夫以這句話結束兩小時的導覽行程。
從吸毒到助人戒斷毒癮 女性無家者翻轉人生
參與的另一個導覽團,導遊蘇茲卡(Zuzka)是一名55歲的女性,健康因素坐在輪椅上,由伴侶推著前行。
蘇茲卡從15歲吸毒、流浪街頭。她說起一步步走向吸毒、逃家的原因,「我的媽媽是控制狂。她想掌控我生活的一切,到我完全無法忍受的地步。我跟她處在同個空間就會害怕」。
蘇茲卡在毒品沉淪18年,直到33歲才戒斷。蘇茲卡回憶,戒斷過程相當不易,當停止使用毒品,身體會不斷抽搐,痛苦萬分。此時吸毒如「飲鴆止渴」,雖能短暫舒緩疼痛,但無法根本解決問題;且毒品價格高昂,讓人陷入財務困境,甚至破產。
戒毒成功後,蘇茲卡加入非營利組織「Sananim」,幫助年輕人脫離毒癮。蘇茲卡說:「我現在是個工作狂。我把曾經對毒品的依賴,轉變為對工作的依賴。工作就是我的『癮』。」
蘇茲卡也在非營利組織「像在家一樣」(Jako doma),服務無家可歸的女性,幫助她們重建生活。
蘇茲卡說,女性無家者在街頭生活特別不容易,時不時會被其他男性無家者騷擾。當年住進無家者中心時,由於沒有性別區隔,睡在一旁的男性無家者甚至要求發生性關係。這讓她感到很不安全,只好輾轉尋覓其他地方居住。
蘇茲卡回憶:「當時,布拉格有一區下水道相當溫暖,我都跑去那睡覺,進入前還要掀開厚重的下水道蓋。」下水道附近冒出蒸騰暖煙,其他無家者也發現這個「好地方」,並在附近「紮營」。
蘇茲卡現在和伴侶合租公寓,有個穩定生活。
在布拉格生活這些年,常常看到無家者眾的身影,但這是我第一次停下來,深入了解他們的故事。每個獨特經歷背後,都隱藏一段曲折的人生,也反映出更大的社會議題。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