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重啟交易式外交 對中恫嚇對台收保護費
成功大學政治系教授王宏仁認為,川普將更傾向以威懾手段對中國施壓,讓中國知道任何挑釁台海和平的行為都將付出高昂代價,且透過直接對話與中國達成台海穩定的最低共識,避免衝突升級。
文/吳書緯 (中央社記者)
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去年在競選期間提到台灣應繳「保護費」,以及若中國侵台將轟炸北京等言論,都讓人對川普在台海議題的立場霧裡看花。他即將在1月20日就任,一言一行都牽動著太平洋彼岸的台海安全情勢。
美國國家廣播公司(NBC)去年12月8日播出川普的預錄訪談,當主持人再次問到川普,若中國在他總統任內入侵台灣,是否承諾保衛台灣?他答道,「我不會說」,並重申:「我不會說,因為我得協商事情,對吧?」
交易外交衝擊美國盟友 台要提升自主防衛能力
臺灣大學政治系副教授陳世民分析,川普看待台灣安全議題,將會如同他看待朝鮮半島、歐陸等地的安全議題一樣,以商人背景的思維,對待有美國安全保護的盟邦。如同保險公司與客戶的關係,美國就像是保險公司提供保險,各個盟邦是被保險人,需要提出相對應的代價與酬勞。因此川普競選期間不只提出要向台灣收「保護費」,也提出要向南韓收取每年100億美元的駐韓美軍費用。
對於收取「保護費」的議題,陳世民認為,如果美國願意出售更先進的武器給台灣,台灣社會是願意接受在國防預算投入更高額的經費,因為這也代表美國對台灣的安全有更堅定的承諾。
印太戰略智庫特別顧問陳文甲認為,川普在選舉期間的涉台言論,顯示出川普務實與交易式的外交風格。他對台灣的支持將更多以經濟利益為核心,並將台灣視為「需支付保護費」的盟友,也凸顯出川普要求台灣在軍售外提供更多經濟回報。這將導致美國減少軍事直接介入台灣議題,轉而採取經濟制裁或非軍事性手段來遏制中國。
陳文甲認為,儘管川普承認台灣在印太戰略中的關鍵角色,特別是在高科技供應鏈的地位,但也透露出川普對遠距離保護盟友的懷疑態度,因此將更多要求台灣提升自主防衛能力,減少對美軍介入的依賴。
陳文甲還預測,川普在台海安全政策展現威懾與責任轉移的結合,因為從川普高調的言論,例如「若中國侵略台灣,就要轟炸北京」,雖然顯示對中國的嚇阻姿態,但缺乏明確的軍事承諾。
川普以威懾施壓中國 直接對話避免台海升級
川普在第一任期間的國安顧問波頓(John Bolton)出版《事發之室:白宮回憶錄》(The Room Where It Happened: A White House Memoir),指出川普在白宮時,最愛的比喻是拿出一支麥克筆,指著筆尖說,「看到了嗎?那就是台灣」,然後再指向桌子說,「而這是中國」。
成功大學政治系教授王宏仁接受記者訪問時解讀,這句話經常被誤解為川普認為台灣不重要,但這句話的重點在於強調中國巨大的影響力,以及美國無法忽視中國作為全球競爭對手的現實。
他認為,川普在競選活動中反覆強調中國是美國最大的競爭對手,並將台灣視為一個單獨的議題,並不直接附屬於對中政策,而是作為美國在印太地區的戰略支點,協助美國維持其區域影響力。
王宏仁指出,川普第二任期對台海安全的處理方式,將體現其個人主導的實用主義風格,將更傾向以史無前例的威懾手段對中國施壓,讓中國知道任何挑釁台海和平的行為都將付出高昂代價,且透過直接對話與中國達成維持台海穩定的最低共識,避免衝突升級,以及不在多邊場合大篇幅提及台海和平的重要性,而是以實質行動代替外交辭令。
團隊延攬政策專業官員 台灣議題應有延續性
川普第二任期的幕僚架構與第一任期相比,也有顯著的不同之處。王宏仁接著表示,在第一任期,川普的決策風格偏重於個人主導,政策經常具有突發性與即興性。然而在第二任期的準備階段,川普選擇了一批具有國會經驗和政策專業的核心官員。
王宏仁指出,川普任命盧比歐(Marco Rubio)為國務卿,盧比歐作為一位堅定的反中派,在聯邦參議員任內多次推動支持台灣的立法,包括《台灣旅行法》(HR 535)等,未來主導的外交政策可能以對抗中國為主軸,將台灣作為印太地區民主典範來對外展現,但也可能更具務實性,聚焦於實質利益。
此外,王宏仁說明,將出任國安顧問的瓦爾茲(Mike Waltz),曾為眾議院協調對中政策的「中國工作小組」(China Task Force)成員、跨黨派外國軍事銷售(FMS)「老虎小組」(TIGER Task Force)成員,對台灣安全議題高度關切,政策建議包括深化對台灣的軍事支持,例如提供更多不對稱作戰能力的武器,來對抗中國的軍事威脅。
王宏仁預測這些高層官員的加入,表明川普政府的政策可能更具系統性,而非測試性質;協助川普完成具體的政策目標,而非單純聽命於川普的即興決策,「這也意味著,台灣議題的處理可能更具有延續性和專業性」。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