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全球中央
全球中央2024年5月
2050年實現淨零碳排已是國際趨勢,但各國追求零碳的過程面臨不同的挑戰。例如全球都在推動綠能產業,面對中國低價傾銷,歐美抗議連連,一場綠色貿易戰恐將成為全球新戰場,進而衝擊零碳進程。
全球中央2024年5月

減碳環保新政引爆怒火 歐洲農民抗爭遍地開花

2024/5/15 13:58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在減碳、綠化的全球趨勢與共識下,歐盟共同農業政策近年來陸續新增許多環境規範。然而這些環保措施,最終卻由弱勢的農民自行承受,導致農民不滿與抗爭。

文/曾婷瑄 (中央社駐巴黎記者) 

數百輛大型耕耘機緩速駛進法國高速公路,造成交通堵塞;大量農作物、肥料、輪胎,一次次被傾倒在法國市鎮地標上,包括全球知名的凱旋門前也被擺上麥草磚,看得行人目瞪口呆。

法國耕耘機使用的「非道路用柴油」(GNR)宣布增稅,引爆法國農民不滿,自今年1月中到3月初,農民發動數十次全國動員,呼籲當局正視農民權益,猶如「黃背心」再現。

2月23日法國農業展開幕前夕,更有耕耘機車隊策略性地開進巴黎市中心遊行抗議,聲勢浩大。但抗議農民謹守分際,冷靜和平表達訴求。

幾乎同一時間,德國、荷蘭、比利時、希臘等國平時沉默耕耘的農民,也紛紛動員占領公路或城市街頭,示威抗議,甚至與警方爆發衝突。

收入低規範多 法國農民吃不消上街頭

法國是歐洲農業大國,數千年來以豐饒的農畜作物滋養人民。然而作為大功臣的辛苦農民,為何毅然選擇放下耕具、犧牲農作時間走上街頭?

法國國家統計及經濟研究局(INSEE)2021年數據顯示,18%的農產家庭生活在月收入不到1,158歐元(約新台幣4萬元),即法國收入中位數60%的貧窮線之下。

因此,法國全國農人工會聯盟(FNSEA)提出訴求,包括更公正的報酬、嚴格遵守保障農民與經銷商、企業間公平談判的法規、協助葡萄栽培等艱困農業項目、確保水資源的農業運用等。

此外,法國農業還面臨官僚問題。一位參與封路行動的法國農場主道爾(Dominique Daul)表示,15年來法國農牧業前景越來越黯淡,從業人員也驟減。

他指出,主要問題來自「疊床架屋的規範」,如連排放牲口廢水的日期都是由行政人員提前統一規定,而非考量地方實際狀況、天氣或土質情況。換言之,法國規範極度嚴格且脫離現實,讓農民吃不消;抗議者高呼,要政府「還我們清靜」。

道爾說:「法國禁止對作物使用一些藥劑,但這些藥劑在其他歐洲國家卻是可以用的。歐盟規範之上又疊加了法國規範,使情況更複雜。若能只以歐盟法規為準,別再額外強加國內規範,農牧界喘息空間就可以大一點。」

對此,法國總理艾塔爾(Gabriel Attal)1月底公開表示,清楚意識到規範重疊性的風險,法國農民不能使用某些產品,然而鄰國卻得以使用,「這是不正常的」。

政府提出了多項解決方案,如取消農用車燃油增稅、減少小農和農業工人稅收、簡化各項農業行政程序等。

艾塔爾甚至宣布,暫停2030年將除蟲劑使用量減半的計畫,放寬藥劑使用。然而這也引發左翼與環保團體強烈撻伐。

放眼歐洲,農民集體動員的時間點是2月底召開歐盟農業部長會議前夕,歐洲農民大規模串連,背後又有何共同目標?

進口低價品傾銷歐盟 農民吶喊農村就要死亡

波蘭農民抗議來自烏克蘭等國「不受管制」的農產品進口;西班牙4,000名農民2月底也身穿黃背心,駕駛耕耘機兵分五路進入首都市中心,高喊「農村就要死亡」,指責歐盟一邊高舉環保法規嚴厲要求農民遵守,一邊卻從法規較寬鬆、價格較低廉的國家進口農產品。

主導法國農民動員的組織「鄉村協調」(Coordination rurale)認為,歐盟農業規範嚴謹、成本高,與開發中國家的農產品是「不正當競爭」,並反對歐盟通過的與肯亞和智利自由貿易協定。

法國農民勒納(Sophie Lenaerts)批評,「他們都說法國農業例外,但檯面下簽的協議全背道而馳」。

CSA民調機構的民調顯示,94%的受訪法國民眾贊成禁止進口不遵守法國規範的外國農產品,讓法國本地農民有更公平的競爭環境。

綠色新政影響生計 如何平衡考驗歐盟智慧

在氣候變遷、減碳、綠化的全球趨勢與共識下,歐盟共同農業政策(CAP)近年來陸續新增許多環境規範。然而這些環保措施,最終卻由弱勢的農民自行承受,導致農民不滿與抗爭。

例如,CAP去年增訂《綠色協議》(Pacte Vert),要求可耕作土地要有4%休耕或作為樹籬、池塘等生態農業基建用途,否則無法獲得補助。

然而近年來面對肥料價格上漲、俄烏戰爭引發的市場波動、一系列極端氣候的衝擊等,農民維持生計已日益艱難,無法生產的土地意味著額外損失。

歐盟最新決議回應了農民的訴求,將4%土地休耕的規定放寬,並把不使用除生物劑、輪作或種植豆科等固碳植物的土地面積也列入計算。

歐盟執委會貿易議題發言人吉爾(Olof Gill)表示,農民「耕作方式限制將減少,能減低收入流失,也能保證部分的環境優先」,並「提供農民更多的彈性」。

補貼與干預、農民生計與環境保護,似乎相互對立,卻又一體兩面。彼此間如何平衡,是各方不斷討論與妥協的發展難題。

*看單篇不過癮?中央社電子書城《全球中央》電子雜誌、紙本雜誌全面特價中。
*訂閱紙本雜誌《全球中央訂購單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請繼續下滑閱讀
欠缺綠能轉型資金 非洲陷能源革命困局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