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論死亡非禁忌 瑞典人崇尚自然回歸
瑞典人崇尚自然回歸的概念,「死亡清潔」則是刪除不必要的東西,讓家變得美好有序的過程,最終目標是減少親人整理遺物所花費的時間和精力。
文/黃齡儀 (旅居斯德哥爾摩)
瑞典著名喜劇演員兼作家、59歲的億萬富翁喬納斯.嘉德爾(Jonas Gardell)2018年在一次媒體訪談中提到決定提早退休,並已立下遺囑且決定出售大部分資產。他說,這是一種「死亡清潔」(瑞典文:döstädning)。儘管他非常健康且富有,卻完全不諱言在鏡頭前談論他對死亡的態度。
人生最後一堂整理課 捨去帶不走的留下美好
「死亡清潔」一詞是瑪格麗塔.曼努森(Margareta Magnusson)2017年在其著作《死前斷捨離:讓親人少點負擔,給自己多點愉悅》首次提出。她解釋,這是一個「當你認為離開地球的時間愈來愈近時,刪除不必要的東西,讓你的家變得美好有序的過程」。
死亡清潔的最終目標是減少親人整理遺物所花費的時間和精力,這不僅適用於那些接近生命盡頭的人,瑞典式的死亡清潔在人的一生中可能會發生很多次,包括在一段關係結束、縮小規模時或是整理家庭成員去世後留下的遺物時。
瑞典人看待死亡的態度是相當稀鬆平常的。「白色檔案」(Vita Arkivet)是瑞典最大殯儀館FONUS提供的一項免費服務,任何年滿16歲的人都可以透過紙本或網路方式撰寫檔案並隨時修改。
白色檔案雖不具法律約束力,但可以寫下對親屬最後的遺囑和想法,例如對自己感到自豪的事情、成就、生活故事、對子孫的建議、葬禮應該如何舉行,喜歡什麼音樂,想如何埋葬等等。不同於一般遺囑嚴肅呆板的方式,白色檔案就像一種生活檔案,可以在這裡總結自己的生活、分享想法給所愛的人。
捐贈登記則是國家社會事務和衛生委員會提供的一項服務,可以說明是否願意在死後捐獻器官或組織用於移植或其他醫療目的(如研究),一旦註冊登記,即使親屬有不同想法,也不能做出違背本人意願的決定。
不造墳、不立碑 死後回歸大自然
瑞典人崇尚自然回歸的概念,因此紀念林和水葬這兩種埋葬方式愈來愈流行。紀念林是墓地中的一個區域,這裡沒有單獨的墓碑,而是將骨灰或裝有骨灰的袋子直接埋入地下。由於沒有名字或具體的個人標記,親朋好友可在指定的區域放置蠟燭和鮮花。紀念林可以是一道美麗的斜坡、一個公園,或者更像是一座森林,有各種不同類型,也因為標誌不明顯,遊客可能誤入其中。
而選擇紀念林的原因可能是費用較為便宜,也有人是擔心親戚住得遠,或者家屬年紀大了,無法照顧墳墓。有些人則是不喜歡墳墓的概念,因為不喜歡太多的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所以更喜歡沒有個人標記的紀念林。
至於水葬方式則已非常普遍,但需要當地政府的特別許可。這意味著親屬可將骨灰撒在海洋或湖泊這些對死者具有特殊意義的地方,例如靠近他們長大或度過暑假的地方。背後原因通常與紀念林類似,有些人不喜歡需要永遠維護墳墓的概念,而是更喜歡在水中休息的自由和平靜,以及回歸自然。
主動安樂死仍不合法 被動安樂死有模糊空間
比約恩.納提科.林德布勞(Björn Natthiko Lindeblad)是瑞典著名經濟學家、作家、講師和佛教僧侶(最著名的書《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他在罹患漸凍症(ALS)多年後,於2022年1月在瑞典安樂死,享年60歲。
即使在生命最後階段,他也選擇保持快樂和積極的態度,在家人陪伴下服用了安樂死藥物,雖然大多數評論都欽佩他的行為和選擇,但目前瑞典法律仍規定主動安樂死是不合法的。
在幾起法院判決中,個人因幫助他人死亡而被判謀殺罪。不過,在大多數情況下,被動安樂死在瑞典是合法的,這意味著患者有權停止接受不同類型的治療。如果他們選擇這樣做,將專注於緩解疼痛,但不允許加速死亡過程。沒有機會醒來的昏迷患者也可能接受被動安樂死。
在瑞典,規範這一點的重要法律是《醫療患者安全法》,其中規定醫療護理應根據經過驗證的研究和經驗進行,但患者的自我決定很重要,不應違背他人的意願而提供護理,但他們需要被告知後果,主動或協助安樂死違反了法規。
早在2015年,綠黨就建議啟動議會有關安樂死的調查。自2019年以來,其他一些政黨(溫和黨、瑞典民主黨、自由黨、左翼黨)變得更加積極展開調查,儘管尚未得出最終結論。然而,社會民主黨、中間黨和基督教民主黨則是百分百反對,甚至不願啟動調查。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