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餘暉紅葉漫山 京都清水寺美景絕世
堂前懸空的清水舞台,本身就融入景色,成了風景。夕陽西下,只見如火焰般燎原的層層紅葉,包圍著清水寺本殿及舞台;向遠方望去,落日餘暉映照在京都塔上,格外迷人。
文、攝影/王化裕 (旅遊作家)
搭樂桃航空深夜班機從桃園出發,清晨降落大阪關西機場,當飛機緩緩滑行至停機坪,我知道,心中的感動情緒就要按捺不住了。「因為檢疫所5點30分才開,請在座位上稍待片刻」,空服員貼心地拿著小白板,向乘客解釋著還不能下機的原因。
對啊!檢疫所,新冠疫情之後第一次來關西,不知機場是否變了模樣?興奮的心情瞬間摻雜了些許忐忑。
走空橋下機進入航廈,發現動線做了特殊規劃,原本該引導乘客直往入境審查、提取行李區域的路徑,為了檢疫而刻意迂迴,如果事先上網到Visit Japan Web填好相關資料(比如疫苗證明、護照資訊、甚至海關申報)、取得QR Code,此刻倒不算太費事,按照指示依序向前便是。到了海關申報處,面對機器按按鍵、掃掃碼,無須像從前般多費脣舌,倒是後疫情時代降低接觸兼綠色通關的好方法。
過關入境,踏進關西機場入境大廳,從眼前橘紅色的牆面,找回了不少熟悉的親切感。年少時常搭紅眼班機的我,曾在這個航廈睡過不只一次,不過睡的不是機場旅館,而是睡機場,知道該去哪兒洗澡?該去哪裡領毛毯?哪裡有張又平又大的沙發可躺?回想曾連續三年在賞楓季報到,只為一探京都寺院的滿樹紅葉。
疫情漸息、國境解封,2022年再踏上京都,自然得先來名列世界文化遺產的清水寺重遊一番。只不過踏上通往仁王門的清水坂,放眼望去,坡上擠滿黑壓壓一片人潮。啊!聽說日本國內現正趕上國旅補助,難怪一團又一團的日本學生團從身旁經過,外國臉孔則屈指可數,但稍微仔細看,還是能發現身著和服浴衣的美少女們,青春臉龐洋溢著微笑。好吧!關於微笑的說法得修正一下,因為她們幾乎都戴著口罩呢!
始建於西元778年的清水寺,歷經戰亂洗禮、災害考驗,時至江戶幕府時期,於1633年由德川家第三代將軍德川家光重修成今日樣貌。清水寺的「平成の大修理」從2008年開始,面積達200平方公尺的舞台表面,由166片檜木板鋪起,因此也被稱為「桧舞台」,近期本堂、舞台整修工程從2017年開始,至2020年已然完工。倒是求戀愛運的地主神社,在今年8月19日起因社殿修復工程,暫停對外開放,預計要到2024年12月才再開放參拜。
從仁王門拾級而上,過鐘樓、三重塔、經堂至轟門,沿途都屬於重要文化財,穿過轟門前購買入場門票,高中生以上每張400日圓,才可正式抵達國寶等級的正殿(本堂)。其實別的不說,光最基本的門票價格,在網路上就已眾說紛紜,不少資料還停留在漲價前的300日圓,更別提一場疫情造成了資訊三年沒更新,拿舊資料修修改改的所在多有。此時若想參考最新資訊,不妨看看照片細節,用口罩當分水嶺:滿街遊客少人戴罩的是疫情前,大部分佩戴口罩的則是疫情後,以此來判斷資訊新舊及參考性,應是最方便的竅門。
據專家說法,清水寺為「棟梁結構式寺院」,建在音羽山懸崖上的本堂正殿,寬19公尺、深16公尺,是由139根高數十公尺的大圓木撐起,主祀千手觀世音菩薩;堂前懸空的「清水舞台」高13公尺,下方用了18根樹齡400年的櫸樹作為支撐柱,每根柱子長12公尺、圓周約兩公尺,以水平與垂直交錯的網狀架構相互榫接支撐,創造出一種高度耐震的結構。這種古老的日本傳統建築方法被稱為「懸造り」,巧妙地將木材相連卻不用釘子,在這數百年間,撐起千千萬萬前來清水寺舞台參拜者的腳步。
由舞台經納經所、釋迦堂、阿彌陀堂到觀景台,從這個位置回望舞台與本殿,無疑是最經典的賞景角度。舞台之所以稱為「舞台」,是因這裡自古以來,就是從事藝術表演來獻給神明的所在,包括雅樂、能樂、狂言、歌舞伎等日本傳統表演藝術,輪番在此上演,只是當時的表演是朝著本堂進行,而現在舞台本身卻融入景色,成了風景。傍晚時分、夕陽西下,只見如火焰般燎原的層層紅葉,包圍著清水寺本殿及舞台;向遠方市區望去,落日餘暉映照在京都塔上,格外迷人。
順著參拜路線經過「音羽瀑布」(音羽の滝),看見排隊的人潮依舊。相傳這裡流下的三道泉水,喝下一口,分別賜福學問、戀愛與壽命,信眾若貪心喝了兩道以上泉水,願望不會實現;同一道泉水多喝一口,願望效力減半。「音羽山清水寺」的「清水」,指的正是清澈純淨的音羽瀑布。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