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全球中央
全球中央2021年8月
科技狂人馬斯克致力打造移民火星夢的同時,英國富豪布蘭森7月11日拔得頭籌奔向太空,開啟私人商業太空旅行的時代,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九天後也直奔雲霄,一場億萬富豪的星際爭霸戰在2021年正式開打。
全球中央2021年8月

探月登火星自建太空站 中國太空雄心超俄趕美

2021/7/29 14:23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國近來探月工程與發展太空站計畫頻繁,火星漫遊車「祝融號」也在5月降落火星,長達十年的太空探測計畫快速進步,正式晉升航天大國。

文/繆宗翰 (中央社駐北京記者)

中國近期正式展開太空站階段的首次載人飛行任務,外媒更揭露,中國與俄羅斯合作,計劃在2024年執行一項前往小行星的機器人任務。分析普遍認為,中俄正與美國展開太空領域的競爭。然而,俄國受制於自身經濟發展,中國的航太能力更有超越俄羅斯的可能。

中國自建天宮太空站 超俄趕美晉升航天大國

事實上,中共總書記習近平早在2013年中國發射神舟十號載人太空船時就表示,要加大太空探索步驟,實現「中華民族的航天夢」。中國當時就計劃在2020年建造自己的載人太空站,還表示要在2030年趕上俄羅斯和美國成為主要的太空強國。

於是,中國近來探月工程與發展太空站計畫頻繁,即便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肆虐全球,仍未受影響。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收集月球樣本,去年12月17日安全返回地球,讓中國成為世界第三個成功從月球收集岩石的國家。

而太空計畫的成果在中共建黨百年之際自然也被作為「獻禮」,如火如荼地進行著。

天宮太空站「天和」核心艙4月29日成功發射後,中國發射的火星漫遊車「祝融號」也在5月降落火星,成為繼美國之後,第二個成功發射太空探測器登陸火星的國家。

隨後,中國神舟十二號載人太空船6月中旬發射升空,將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三名太空人送入太空。這是中國載人航太工程實施以來的第19次飛行任務,也是太空站階段的首次載人飛行任務。

根據新華社報導,這三名太空人此行目的在於進駐天和核心艙,完成為期三個月的在軌駐留,開展機械臂操作、太空出艙等活動,驗證太空人長期在軌駐留等一系列關鍵技術。

而根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計畫,2021年至2022年,中國將執行四次載人太空飛行任務,總計12人次,主要目標是完成中國太空站的初步建設。這四次飛行任務駐留太空站時間分別為三至六個月。

這些事件無疑顯示著,中國長達十年的太空探測計畫快速進步,正式晉升航天大國。而從官方的表態中,更可窺見中國對於太空戰略的野心。

習近平在與神舟十二號太空人通話時說,建造空間站,是中國航天事業的重要里程碑,「將為人類和平利用太空做出開拓性貢獻」。

在此之前,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也曾提及,中國空間站的建造營運,將為人類開展深空探索儲備技術,積累經驗。「我們願與所有致力於和平利用外空的國家和地區一道,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

聯俄合建月球科研站 地緣政治競爭延伸太空

不過,中國的太空計畫並非孤軍奮戰,其中的重要戰友便是延續蘇聯太空技術的太空強國─俄羅斯。

中俄兩國4月宣布,將在2024年聯手對一顆名為Kamo’oalewa的小行星實施機器人探測任務。雙方目前也正在合作一系列月球任務,目標是2030年在月球南極建立一個永久性研究基地。

《紐約時報》6月曾刊文分析,中俄雙方在太空領域的合作反映了當今世界的地緣政治。不過,相較俄羅斯受制於經濟停滯的隱憂,中國在太空探索的力度頗有「後浪推前浪」之勢。

文中引述卡內基莫斯科中心(Carnegie Moscow Center)高級研究員加布耶夫(Alexander Gabuev)分析,中國有一個雄心勃勃的航太計畫,有與之匹配的資源。相比之下,俄羅斯則「需要一個合作夥伴」。

文章形容,儘管俄羅斯在太空領域擁有豐富的經驗,但它難以維持這個歷史悠久的計畫,除了要長期和「落伍思想與腐敗鬥爭」,且受到俄羅斯停滯的經濟影響,而得不到資源。

文章表示,相比之下,中國在進入太空探索方面相對較晚,卻憑藉完成了俄羅斯和之前的蘇聯未能完成的任務躍居太空強國之列。

「咄咄逼人的競爭者」NASA示警中國太空威脅

對於中國在太空領域的快速崛起,坐擁太空領域龍頭寶座的美國自然不容地位遭到撼動。

事實上,中國雖早在2003年便將第一批太空員送入太空,但從未被邀請加入國際太空站。美國國會更在2011年通過立法,禁止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與中國航天局或任何相關公司進行任何合作,理由是存在間諜風險。

川普政府時期,時任副總統彭斯(Mike Pence)便在2019年提出,中國想攫奪月球戰略制高點,呼籲美國應全力嚴防。他也想複製美國於1960年代冷戰期間擊敗蘇聯率先登月的往例。

雖然拜登政府的新任NASA署長尼爾森(Bill Nelson)近期發表聲明祝賀中國成功將太空人送入太空站,並說「期待後續的科研發現」。但他仍認為對方是「咄咄逼人的競爭者」,正挑戰著美國的領導地位。

在美國正把中國當成強力競爭者的當下,實在看不出美國有改弦更張與中國太空合作的可能。

國外長期技術封鎖 倒逼中國自主創新

不過,雖然中國近年確實在太空領域飛快成長,但在中美科技戰之下,晶片科技面臨掣肘,也無非是一大致命傷。

為此,去年底舉行的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便提出「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及「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制定實施「基礎研究10年行動方案」。

習近平今年4月視察母校北京清華大學時更提出,各大學要「想國家之所想、急國家之所急、應國家之所需」。且要完善大學創新體系,發展勇於攻克「卡脖子」的關鍵核心技術,加強產學研深度融合,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另外,中國的太空探索也長時間仰賴俄羅斯的技術,例如在2011年和2016年向俄羅斯購買設備來建造兩個臨時太空站,同樣暴露出技術被動弱勢。

對於這項困境,中國下階段的目標便是「自主創新」,就如「天宮」太空站設計師之一的楊宏5月接受中國中央電視台訪問時所說「國外的長期封鎖反倒倒逼了我們的自主創新」、「我們一定要有自己的,我們不能永遠跟在別人後面跑」。

*看單篇不過癮?中央社電子書城《全球中央》電子雜誌、紙本雜誌全面特價中。
*訂閱紙本雜誌《全球中央訂購單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請繼續下滑閱讀
再生能源不可靠? 德國穩定供電打破迷思
172.30.14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