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留下美好 巴黎露天咖啡座申遺
對很多花都居民來說,住家巷口的一家咖啡館或小餐館,就像社區的一個定位座標,是左鄰右舍生活圈的中心,遊客來到這裡,更能體驗法式風情和巴黎人獨有的生活藝術和庶民文化。
文/曾依璇 (中央社駐巴黎記者)
巴黎的露天咖啡座就如巴黎奧斯曼式建築的鴿灰色屋頂一樣,是這個城市最經典的風景之一,與百年前的黑白老照片相比,這道風景至今幾乎沒有改變。多少文人靈感在這裡激盪,多少人愛情故事從這裡開始,沒有露天咖啡座的巴黎,只能是一部消了音的王家衛電影,或沒有煙斗的福爾摩斯。
露天咖啡座大多附屬於傳統餐館(bistro)和咖啡館。數十年來,這些在地小店不聲不響地減少,改由速食店或異國餐廳取代,新興店家的銷售模式方便消費者外帶,露天座位也跟著減少。
此外,造訪法國的外籍觀光客人數屢創新高,巴黎的店租越來越貴,跨國連鎖品牌到巴黎分一杯羹的競爭趨於激烈,壓縮到許多在地獨立業者的生意。
還有,傳統餐館和咖啡館經常從早上7、8時營業到晚上10、11時,與一般餐廳只在用餐時段營業不同,人力和時間都要投入更多,年輕一代不見得願意接手,種種因素,使得傳統餐館和咖啡館一間接一間歇業。
2017年11月底,幾名關心傳統餐館未來的業者和愛好者,在巴黎一間小酒館的地下室,決定成立一個協會,推動傳統餐館和露天座位以巴黎生活藝術之名,申請列入聯合國教育科學暨文化組織(UNESCO)的人類文化遺產名錄,繼續推動專屬標章。
根據《世界報》(Le Monde),巴黎餐飲業者兼協會主席方登(Alain Fontaine)估計,巴黎現有1萬4,000家餐廳,大約只剩14%屬於傳統餐館,而30年前,傳統餐館還占巴黎所有餐廳的一半,「如果我們消失,就是文明喪失了一角」。
3 0 年前,社群網站臉書(Facebook)、推特(Twitter)、Instagram還沒出現,傳統餐館和咖啡館就是當時的社交聯絡站。
對很多巴黎居民來說,住家巷口的一家咖啡館或小餐館,就像社區的一個定位座標,是左鄰右舍生活圈的中心,無論說到哪個地點,都以大家熟悉的這家店為參考方位,看到店招,就知道家已近在咫尺。
方登在數位媒體Brut拍攝的一段影片中,說明保護小餐館的重要性。
他說,小餐館和露天咖啡座是人們交流、分享的地方,不同職業的人在同一個地方喝咖啡,讀同一份報紙,彼此閒聊幾分鐘,又各自回到自己的崗位,「許多美好的友誼和愛的故事,都從這裡開始,這就是我們必須保留下來的東西」。
但他提到:「現在的危機是,人們下班後寧可直接回家,對著他們的新科技產品或電視,再叫個外賣送到家裡,人們不再參與社區生活。」
「我們並不是要與連鎖業者對抗,只是為了存續而奮鬥,我們要保留這種生活藝術,與全世界分享。」方登認為,遊客來到巴黎,不只是為了欣賞艾菲爾鐵塔和羅浮宮,也是為了體驗法式風情和巴黎人獨有的生活藝術和庶民文化。
舉例來說,巴黎作為美食之都,從高檔料理到異國小吃應有盡有,但許多傳統法式家常菜,只有在小餐館或咖啡館才吃得到,像是紅酒燴牛肉(Bourguignon)、白汁燴小牛肉(blanquette de veau)或蔬菜牛肉鍋(pot-au-feu)。
從實際面來說,捨棄連鎖餐廳或速食店,選擇到傳統餐館或咖啡館消費,也是支持地方的獨立餐飲業者,促進在地經濟,也有利於營造歸屬感。2露天咖啡座不只象徵巴黎人的生活藝術,自2015年11月巴黎連環恐怖攻擊案後,還多了一層自由的意義。
當時恐怖分子挑了幾家酒館和咖啡館,在一個人潮特別多又特別放鬆的週末夜晚,持槍對著把酒談天的客人掃射。
隔天,巴黎人從震驚和悲傷中回神,明白恐怖分子刻意挑釁自由世界的生活方式,並企圖以暴力加以干涉。巴黎人不願屈服於恐懼,不因恐怖主義威脅就放棄自己的價值觀,在那之後,露天咖啡座仍然高朋滿座。
在巴黎市政府支持下,方登等人於2018年9月向法國文化部遞交資料,若獲得認可,將由文化部於2019年3月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正式申請,最快要等到2019年底或2020年初,方登才能得知他的願望能否實現。
*看單篇不過癮?中央社電子書城開幕慶,《全球中央》電子雜誌、紙本雜誌全面特價中。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