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接遷址會缺電嗎?外推方案會讓藻礁消失嗎?如果遷移到台北港呢?環團、能源專家、政府官員在辯論會中交鋒,中央社媒體實驗室從大眾的疑點出發,推出主題式的辯論精華整理。在看正反方的論點前,先來測測看你對各爭點的背景了解多少吧!
聽聽正反雙方辯論精華
以下事件帶動台灣經濟發展,使我們的用電需求增加:
美中貿易戰、科技戰帶動史上最大的台商回流潮,台商回台投資方案已超過1兆3000億
2021年初全球車用晶片短缺,全球意識到台灣半導體產業的重要性,我們要生產更多晶片給全球的電子產品
2020年以來台灣防疫有成,產業發展良好,帶動台灣經濟
而國內有很多老舊的發電機組要除役了,在製造業和民生的蓬勃需求下,我們需要新的機組發電。
三接如果沒有蓋起來,附近的大潭8號機、9號機就沒有天然氣可用,發不了電。
有人說電不夠就重啟核四,但核四有非常多技術困難、顧慮,重啟至少要10年以上。台積電將在高雄投資半導體廠,2024年就要開始生產,我們的供電需求沒辦法再等10年。
*註:現行三接外推方案預計2025年6月啟用。
但仔細看政府公布的能源供需報告,大潭7號機會在明年停機,把空出來的氣給8號機使用,再重新修改把它從單循環機組修正成廢熱回收再利用、可以發出更多電力的複循環機組。大潭未來新增機組,全部都會在三接啟用前1到3年可以使用。
很明顯,即使三接延後,大潭電廠絕對有其他替代氣源。
為了增加氣源,政府還做了非常多準備:一、二接都在擴建,也提出四、五、六接的工程。二接預計2023年增加200萬噸供氣量,2026年再加200萬,2028年再加300萬,光是二接預計增加的供氣量就高達三接的2.5倍。
我們認為應該好好檢討、整併這麼多的儲氣槽設施,優先使用已經人工化的港口,而不是到處蓋接收站,破壞大自然的環境。
雖然未來有很多天然氣接收站的擴建計畫,但問題是,協和接收站(四接)與台中港外接收站(五接)仍在環評階段,依照目前進程都要到2027年才能完成。即使這些接收站都排除困難順利完成,但只要三接無法在2025年如期供氣,天然氣供需就有缺口。
經濟部認為會減少137億度發電量,我比較樂觀的估算是會造成100億度的發電缺口。在現行條件下,得由燃煤補上,增加約450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影響台灣2025減碳目標,也將造成在地居民空汙問題。
聽聽正反雙方辯論精華
現行外推方案,我們做了這些努力:
我們用鏤空的棧橋讓水流流動,外推後讓海域更空曠
中油有一組專門保護藻礁生態的人員,此地區的柴山多杯孔珊瑚從原來的75群增長到100群
小燕鷗的復育高達90%,比其他地區還好
我們用24小時攝影觀察環境變化,可以到中油網站去看,非常公開透明
我們不敢說我們是100分,但我們已經對藻礁生態系做了最大的保護,這些完整報告、科學依據都可以提供給大家參考。
我們擔心外推方案對藻礁造成的破壞:
棧橋設計:鏤空棧橋就像我們通過馬路時看見的橋墩,當一根根鏤空的橋墩下去時,仍然會破壞棲地。
沉箱:整個4公里的海堤需要沉箱一個個串接形成防波堤結構,一個沉箱面積相當於一個籃球場,厚高約16到25公尺。這303個沉箱丟下去會壓到棲地底部與生物,無一倖免。
水工模擬:很多報告說有進行水工模擬,但那只能評估港區行船安全,無法估計對裡面生物的影響。
突堤效應:現在大潭電廠的出入水口都已經造成突堤效應,導致藻礁G3區未來淤積更嚴重,一旦出入水口阻塞,會發生我們空有天然氣,卻沒有水、沒有電的狀況。淤沙:當突堤效應使三接的進水口淤塞、淤沙進到港區,清淤成為非常複雜的工程,用噴的還是用挖的?如果強力水柱噴下去,裡面的生物怎麼辦?
升溫影響:外推方案把電廠出水口排放的溫水圍在裡面,會使港區最高升溫到3.54°C,形同「三接海鮮鍋」。
我們聲稱自己是海洋國家,但我們怎麼對待我們的海岸線?7600年間綿延到海邊、海岸的藻礁應該被我們好好保存,而不是在原方案與外推方案的455公尺間討價還價。
我也不怎麼支持原方案,但我詳細檢查中油5月3日提出的外推方案,因為它不浚深、不回填,我相信它已經將對藻礁生態系的影響降到最低。
突堤效應、淤沙:外推方案是一個點狀、跨距離岸近1200公尺的離岸堤,依成大水工模擬試驗,它反而能讓岸邊到水深10米內範圍的水流加速,內陸漂沙震盪最厲害的部分,反而不會產生淤積,根本不會產生突堤效應。
升溫影響:3點多°C的升溫是大潭電廠的溫水排放導致,而非三接興建造成的。三接興建的部分因為洋流是南北向交換,不會產生任何阻礙,對溫度的影響是微乎其微。
桃園藻礁的生態分布北起許厝港溼地,南至永安漁港將近20公里的範圍,三接外側與海岸平行的防波堤只有2.7公里,這樣的興建會對生態系造成什麼影響?我不敢說完全沒有,但這樣的擔憂要和減煤、減空汙、減碳的價值放在同一個天平上衡量、兼顧。
聽聽正反雙方辯論精華
桃園大潭是北部最不安全的接收站場址,原因在於:
海峽狹窄、潮差過大,冬季風浪相當大
海象差的時間點跟台中港、麥寮港同步,會有連續風速過大超過12天,可能同時斷氣
中油工作船去年2度擱淺,至少5度到台北港躲風浪
不可操作天數比台北港、林口港多出1倍雅瀅律師在海象上的質疑跟推估,都是引用中興大學莊秉潔老師過去的分析。莊老師已經接受再外推方案,在可操作天數上的新估算,也願意出來支持再外推方案。到底海象是不是惡劣、適不適合設計,要尊重學者的評估分析。
中油公司已委託中央大學研究推算,結果顯示觀塘港平均每年可以進港的天數是341.9天,符合觀塘港營運需求。
聽聽正反雙方辯論精華
台灣天然的海岸線非常稀少,根據內政部營建署統計,台灣西海岸有80%已經水泥化。大潭電廠南邊的新屋海岸已經堆置了很多消波塊,外推方案會讓侵蝕更加嚴重。
我們主張三接應考慮台北港、林口港等現成港口或浮動式平台,彌補短暫的能源需求,也避免自然海岸受到傷害。
台北港替代方案不可行的原因:
台北港是綜合商港,相較於天然氣接收站港口,可營運的天數更短。
天然氣載運船是危險品載運船,卸料碼頭應與其他碼頭保持320公尺以上的距離,會造成周邊碼頭運用困難,難以相容。
天然氣載運船左右兩舷應與其他船保持150公尺以上的距離,將嚴重干擾貨物進出作業,也影響航道安全。
中研院研究員鄭明修提出的台北港替代方案有機會,但它前置作業要3年、興建碼頭要4年,儲槽和氣化設備也需要4年,N+11年的時間無法滿足短期內的減煤需求。
聽聽正反雙方辯論精華
2050年達到淨零碳排是各政黨的共同目標,所以化石燃料設備的閒置率會達到6成。換句話說,中油花了1300億蓋好接收站,過了20到30年,會有高比例的接收站使用率降到4成,成本難以回收,把巨額負債留給後代。
這些錢可以用在企業轉型、節能政策、再生能源,才是無悔的政策。
我們當然會去推再生能源,但IEA國際能源總署提到,從減少碳排到零碳排的過程,天然氣是非常重要的橋接工作。現在很多國家的天然氣電廠也在研發新技術,未來可以加氫氣,讓碳排放量再降低,這都是我們要研發的方向,所以天然氣電廠未來還有很多事可以做。
短視性的經濟發展只讓我們想到2025年天然氣要達到一定占比,而不去思考過度發展的後果。我們還有2050淨零碳排的目標,如果知道天然氣只是個過渡方案,就應該慎選場址,選擇一個不會對生態造成永久損害的地方。
陳憲政律師提到閒置率達6成的數據,是引用自趙家緯,也就是我本人的估算,但這不代表三接在淨零轉型路徑中沒有角色,同一份研究中,我也指出除了衝刺再生能源外,天然氣是橋接能源,我們才能從2025能源轉型目標,穩健地邁向2050年淨零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