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山林百年紀

發稿時間:2019/01/18
台灣山林百年紀
台灣山林百年紀
作者|李根政
出版社|天下雜誌
出版日期|2018/12/26

  本書詳實記錄了百年多來台灣森林變遷的歷史與樣貌,自日治到國府的大伐木時代、後續各階段執政者對於山林採取的政策與態度,一直到近期公民意識抬頭,對於森林政策轉型與保育有了更多的討論和參與。山林的未來,取決於人民的意識和力量。轉變,必須從你我開始。

文章節錄

《台灣山林百年紀》

森林保護運動的初聲(1987-1991)

  1975年,國際經濟萎縮,正在伐木高峰期的台灣林業產銷陷入困境,經濟部要求林務局研擬救濟辦法。行政院通過對台灣林業政策指示減少森林開發,加強水土保持工作、縮小木商。因為材價下跌且嚴重滯銷,針葉樹伐木量逐年削減,林務局從這年開始走向虧損。

  1984年,行政院修正核定改進台灣林業經營及財務問題之建議案,以林木蓄積分散貧乏、運輸路線不斷延長、生產成本日益提高,決定應陸續結束直營伐木。此間,台灣陸續設立國家公園,第一個是墾丁,接著是玉山、陽明山、太魯閣國家公園⋯⋯。同時,文化資產保存法也通過,農委會開始與經濟部依法會銜公告許多的自然保留區。

  80年代的台灣,正式進入一個保育和開發拉鋸的年代,雖然設定了很高的法定伐木量,但實際伐木量逐漸降低。

  1985年,林務局至該年度已累積虧損18億3,700萬元,1987年,林務局因無伐木收益已虧累近30億元,向公營銀行貸款支撐以維持運行,開始準備改制為公務機構。當年全台伐木量削減為每年50萬立方公尺,林產上下游業者計為2,006家,已較林產業全盛時期減少約三分之一。

  整個大伐木時期,都處於國民黨高壓統制的戒嚴時期,那時很少人為「森林」說話。直到1987年,賴春標在《人間》雜誌發表〈丹大林區砍伐現場報告〉等文章,揭露了丹大第8林班數百公頃的紅檜原始森林遭砍伐之後,成為一片焦土,不僅沒有造林,反而違法出租變成了高麗菜園。當年,林務局巒大林區管理處陳天璜處長面對記者提問,竟回應:「他們只在果樹下,種植短期少量的高麗菜,這並不太會影響當地水土保持。」這類回應再再凸顯了林務官員的顢頇。

透過《人間》雜誌的報導,山林破壞的真相,從遙遠的深山裡進入公眾的視野、台北街頭。

  在學界、社運界之關切下,1988年植樹節前夕,由林俊義教授領銜,全台10餘所大學超過100位教授連署發布「1988年搶救森林宣言」,3月12日,綠色和平工作室、《人間》雜誌發起「救救我們的森林」活動,在林務局前表演行動劇;3月24日,再聯合社會各界護林人士數百人,走上了台北街頭,展開一系列為台灣森林請命的行動。

  1989年民間團體組成了「搶救森林行動委員會」,3月10日舉辦「為林務單位換血」聽證會,主其事者為東海大學林俊義及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課長陳玉峯等;3月12日,600多位環保界、藝文界人士走上街頭,參與團體包括了台灣綠色和平組織、主婦聯盟基金會、新環境基金會、台灣環保聯盟、夏潮聯誼會、民進黨社運部等;藝文界包括了虞戡平、胡茵夢等人士,由林俊義教授、蔡仁堅等領隊,主要訴求是:改制事業生產單位的林務局為公務預算單位;國有林區禁伐10年;全面清查各伐區之不法事件;國有林回歸中央以達林業經營權一元化。現場並由粘錫麟扮演林務官員,接受「處訟不驚」的扁額。

  為什麼要訴求林務局改制為公務預算單位?

  當時的林務局還是國營事業單位,員工薪水要靠伐木賺錢,例如:1976年制定的「台灣林業經營改革方案」就規定,「林務局財務以核定的林木砍伐量所得,支應經營所需,而當年核定的每年砍伐量是100萬立方公尺」。因此,如果不改制,台灣的原始森林將會被砍伐殆盡,另外,貪瀆非法也非常嚴重。

  在森林保護運動催化下,1989年7月林務局改制為公務機構及公務預算,至此,台灣林業正式才結束長達76年之久的伐木養人政策,同年,隨後又宣佈禁伐全台灣的天然檜木林。

  然而,檜木林禁伐了,原始闊葉林仍然在鏈鋸的威脅之下。

  六龜試驗林是林業試驗所管轄的最大一片林地,面積達9,000多公頃。在90年代之前的20年間已砍伐了約1,000多公頃的原始林,還打算在60年內「全部整理更新」為人工林。這是延續自林相變更、林相改良的作法,就是把原始闊葉林砍伐,改造為林業單位認為有經濟價值的人工林,理由是這些原始林「林相不良、蓄積低劣」──意味著可以砍來賣錢的木材太少。

  原始林樹種組成多樣,多層級的天然樹木,就保育的觀點正是生物多樣性很高的地方,把這樣的森林形容為「林相不良、蓄積低劣」,就是把森林簡化為只剩木材生產的功能。

  1990年,六龜分所試驗林21林區屯子山區,發包了該林區20公頃原始林全面皆伐,招標金額僅1,500萬元,其中台灣櫸木達103棵,更誇張的是允准挖掘樹頭,另收取每株樹頭費3到5萬元不等,以林道經過可以挖樹頭做為掩護。

  1991年3月底、4月初,在東海大學任教的陳玉峯教授組隊調查守候3天,直擊了1棵500年的台灣櫸木,從砍伐到挖掘樹頭的作業過程。台灣櫸木通常生長於河谷、溪流兩岸壁,是台灣各集水區水土保持、國土保安最重要的樹種之一,有台灣第一闊葉樹的美稱。陳教授在現地實測的伐木坡度都在45度左右,並非法規允許的可作業地,此後透過一系列文章揭露了林試所伐木的惡行,接著在1991年6月24日結合環保團體發起森林抗爭運動。

  陳教授和環保團體一連數月發動陳情、抗議、請願行動、頒贈林試所「弒林有功」匾額行動,在參與官方的會議中,環保團體與官方「學者」拍桌對罵,中途憤而集體退席,質疑是:為何一定要砍伐原生林?

  當年的主要的運動訴求是,要求停止全面禁伐天然林,中止1991年林試所發包的南鳳山70公頃闊葉林皆伐作業,還有通盤檢討試驗林經營計畫。

  1991年8月,政府以行政命令正式宣告「全面禁伐天然林」,每年伐木以不超過20萬立方公尺為原則,11月正式實施。

  從1988到1991年之間的森林運動,在直營伐木事業嚴重虧損,國家政策鬆動的情況下,補上了臨門一腳,終結了日治時代以來的大伐木時代,台灣森林終於獲得喘息的機會,有機會邁向重生。這是台灣在1987年解嚴之後,很重要的社會運動成果,台灣山林保育重大的里程碑。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