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帶讀者從文史資料、影視新聞、專業知識,透析日本和食的核心,領略大和飲食美學。內容分為三部分:從史料、報導談和食入選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其背後的原因;介紹料理的發明與演進;完整呈現料理製作食譜,是兼具知識涵養與手作樂趣的日文學習書。
文章節錄
《日本和食献立100品:Nippon所藏日語嚴選講座》
(以下內文為中日對照,請見原書)
和食文化起源─江戶時代
日本飲食文化的基礎可說是在江戶時代成形,庶民的「クルメ」(享受美食)意識,也在江戶時代覺醒。探究日本飲食文化起源必從江戶時代觀起。
身分的飲食差異
元祿~享保年間(江戶時代中期)日常飲食多以一日二餐為主,後來因經濟發展,帶動生活水準提升,燈油等照明器具的普及下,逐漸轉變成一日三餐。商人和平民典型的三餐為米飯、味噌湯和醬菜,晚餐則增加海藻或蔬菜煮物等一、二樣配菜,富裕人家偶爾也會吃魚。而農民因須上繳貢賦,能吃的白米有限,多以小米或稗子為主食。武士的三餐也很簡單,特別是下級武士,三餐吃的和平民沒什麼兩樣。當時還有所謂的「賄屋」,很像現代的宅配便當,專門提供給單身武士。而地位崇高的大名武家平常也是一湯二菜或三菜,唯有在宴客或喜慶之日,因重視門面才會擺上豪華的菜色。要注意的是江戶時代幾乎沒有吃肉的習慣,蛋白質來源多以豆類和魚類為主。
享受美食的意識抬頭
由於肥料、溫室栽培技術等生產技術的革新,帶動柴魚燻製、味醂、醬油、酒糟醋、砂糖等加工品和調味料的普及。江戶時代初期便出現食譜、營養學、食材圖鑑、農作物栽培法、美食店指南等書刊。到了江戶時代後期,提供外食的高級料亭、定食屋、居酒屋、路邊攤與日俱增。特別是路邊攤,誕生不少至今仍受歡迎的料理,像壽司、天婦羅、蕎麥麵、鰻魚蒲燒等。而自從德川吉宗獎勵砂糖生產,國產砂糖日漸成為主流,因此出現不少專賣大福、糯米丸子、紅豆湯等和菓子的店鋪。發展於江戶時代的飲食習慣,至今仍影響之深。
和食的基本形─「一汁三菜」
何謂一汁三菜?
一汁三菜(一湯三菜)是和食的基本,也是懷石料理、本膳料理、精進料理(素食料理)構成的基礎。所謂的一汁三菜是指除了米飯、醬菜之外,再加上一道湯品、三道菜(一道主菜和二道副菜)所構成的菜色組合。
起源和演進
雖然文獻上沒有明確的記載,但根據描繪平安時代飲食情景的畫卷便可知,一汁三菜的飲食形態在當時已出現。另有一說,一汁三菜最初是由鎌倉時代的禪寺所採用的一種簡樸飲食形態「一汁一菜」(當賓客到訪時,則增加為一汁三菜)演變而來。這樣的飲食形式逐漸在民間流傳開來,遂成為日後傳統的日常飲食形態。雖然現今日本飲食深受外來影響,但仍有和洋折衷的洋食,如日式咖哩飯,通常在白飯旁邊放上福神漬,據說是受了傳統一汁三菜的影響。
注重營養均衡的陰陽五行概念
除了著重基本形式之外,一汁三菜依據甜、辣、酸、鹹、苦的「五味」,紅、綠、黃、白、黑的「五色」,烤、煮、炸、蒸、切(生食)的「五法」此三大原則料理,並避免同樣調味、顏色、烹調方法的重複。據說五味、五色、五法的概念來自中國的「陰陽五行」思想。陰陽五行係指自然界中,所有的東西都可分成「陰」或「陽」,而構成自然界的要素則為「金」、「木」、「水」、「火」、「土」之五行。
主陽副陰之說
主菜多採用富含蛋白質的魚、肉、蛋、豆腐等食材,這些食材可視為「陽」。而歸屬於「陰」的副菜則多採用富含維他命、礦物質或食物纖維等營養素的青菜、薯類、菇類、海藻類、豆類等食材,如此均衡的營養搭配,可說是非常理想的組合。至於味道濃淡的掌控,一樣是應用陰陽協調的理念。例如白飯多會搭配味道較濃的味噌湯,而滋味豐厚的菜飯和壽司,則會附上清淡的清湯。另外,像是沒用鹽調味的魚類,通常搭配較濃郁的醬汁,而有加鹽調味的魚類則用於清淡的高湯料理,亦是同樣的道理。
營養均衡、味道濃淡、分量適中,這些正是和食最大的魅力,也是肥胖問題相當嚴重的歐美對和食有極高評價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