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派專欄 口罩在美國象徵約束與不自由 記者曾被逼車要求拿下
推薦閱讀
大約在旅美累計達3年的時間點,記者開始發現自己有嚴重的花粉過敏,最美的春天也是最痛苦的季節;那種「人未到、噴嚏聲先到」,還有眼睛紅癢淚流的不舒服感,其實並非大病,吃藥有幫助,在戶外戴個口罩也能減敏。
然回想疫情之前,外出戴口罩全然不是件討喜的事。曾經在路上,遇到拄著拐杖的陌生年長老太太關心地問,「你還好嗎?」害我很不好意思,不是應該我先關心妳才對?
也有過卡車司機與我的車子並排停在一處紅燈的路口時,對方隔著車窗戶對我按喇叭,故意用手掩著他的口鼻,露出一抹奇怪的微笑。
疫情之初,正當美國為口罩缺貨、戴不戴而吵翻天時,我在一次驅車前往舊金山採訪的路上,被一位白人中年女士頻按喇叭。又是隔窗的劇情,她加大手勢要我「脫口罩」,我沒理會,她繼續逼車,我只好重踩油門、加速離去。
美國不是自由的國家嗎?想戴口罩的決定,干卿何事?
事實上,撇開科學,從政治的角度看口罩並沒那麼簡單,口罩象徵約束與不自由;再想想疫情期間戴著口罩或滑雪面罩偷竊、作案的「蒙面人」畫面,不難理解口罩一體兩面的聯想。
數家美國籍航空公司的執行長3月寫信給總統拜登(Joe Biden),而之前有20多位共和黨籍國會議員主張終止口罩令;保守派非營利組織「健康自由捍衛基金」(Health Freedom Defense Fund)於2021年7月提訴訟案。
佛羅里達州中區聯邦地區法院法官米澤爾(Kathryn Kimball Mizelle)18日做出判決,「強制佩戴口罩令逾越了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的法定權限」。
CDC為了防疫,去年初實施搭飛機戴口罩的強制規定,原本在3月18日到期,CDC兩度延長口罩令到5月3日。
任何人掐指一算,從4月18日到5月3日,不過就是乘客多戴個兩星期,政治口水仍要對此爭一口氣。疫情以來口罩之亂不斷,美國聯邦航空總署(FAA)今年統計指出,1150起機艙內違規事件,744起與口罩相關。
近日在加州聖荷西國際機場(Mineta San Jose International Airport)採訪,一位等著接機的美國民眾費爾普斯(Craig Felps)說,若搭機戴口罩的強制令不解除,他個人不搭機、只做公路旅行;他認為疫後「新常態」完全「受控於政治人物手裡」。
相對地,從事軟體業務工作、27歲史考特(Brandon Scott)說,他偏好面對面互動,所以樂於搭機走跳,戴口罩搭飛機雖然感覺沒那麼好,卻不至於到不能接受的程度,反倒是他感受這波機票上漲的壓力。
即使疫情的走向是染疫者症狀輕,對於高健康風險族群並不代表完全沒事。不管聯邦政府對於法官撤除口罩令的裁決要不要提上訴,今夏有意前往美國出差或旅行的人,在美搭乘大眾交通工具時,別人與自己戴不戴口罩都將是「自行決定」的事。
從身為台灣人的文化背景,以及我個人對口罩「安全感」的依賴,搭機維持戴口罩的決定很清楚,非我族類要「取笑」不打緊,只有祈求不要仇恨或追打。(編輯:韋樞)1110420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