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髮時代來臨4 / 北市邁入超高齡社會 布建長照資源刻不容緩
台北市65歲以上人口數占總人口即將達到20%,邁入超高齡社會。然而,50萬名長者中約有10萬人屬於不同程度的失能,專家警告,長照資源布建速度已趕不上人口老化,勞動市場政策及企業、勞工心態也必須跟著調整,「65歲退休」已是過時觀念。
(中央社記者陳昱婷台北20日電)台北市65歲以上長者占總人口數將逾20%,率先六都邁入超高齡社會。市府估計,50萬名長者中約有10萬人屬於不同程度失能;專家指出,即便政府積極投入資源,已趕不上老化速度。
台北市政府民政局統計,截至10月底,北市共有50萬3717名65歲以上的銀髮族,占總人口數19.84%,預估最快12月就會突破20%,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
衛生局估算,50萬名的長者中約有10萬人屬於程度不等的失能,其中有近4萬人患有失智症,需要居家服務、日照中心、住宿型機構等長照資源,不過可提供失智、失能長者服務的住宿型長照機構有4000床的缺口;31家老人日間照顧機構收托量僅1166人,還有數百人等待候補。
65歲以上長者人數居北市之冠的北投區關渡里里長許瑩珠表示,許多長者兒女平時需要工作討生活,導致老人家平常沒有人照顧,只能送去機構內生活,因此等不到床位成為稀鬆平常的問題。
長者占總人口數達30.7%的大安區昌隆里里長王志剛則說,比起長照資源難取得,更大的問題是許多長者不了解內容,不知道自己符合申請資格,且里上多數長者為子女在外打拚的獨居老人,令人相當感慨。
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秘書長張淑卿表示,失能長者中,約有2成會有住宿型機構需求、1至1.5成有日間照顧需求,如此推算,現階段資源布建的速度根本趕不上人口老化速度。
張淑卿指出,台北市在硬體設施方面,首先會遇到的就是空間問題,由於地狹人稠、租金高,無論對於公家單位或民間團體而言,要成立照護機構都有難度,因此政府必須盤點公有空間並有效釋出。
張淑卿進一步表示,即便政府欲活化再利用餘裕空間,由於民眾對於老化及疾病的識能不足,導致照護機構變成鄰避設施,並造成代間摩擦及資源競合,因此應加強教育與溝通,避免民眾因不認識、不瞭解而反對。
此外,張淑卿說,由於長照2.0盼建立以社區為基礎的照護體系,因此提升居服員福利以廣納人力,然而加上勞動部開放移工自由轉換雇主以及前往日本工作的「日漂」趨勢,反而導致留在機構中的照服員嚴重短缺。
不過,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秘書長陳景寧指出,台北市的情況相當獨特,約有4成長者聘有外籍看護工,因此政府最迫切的問題恐怕不是增建機構,而是針對有移工的家庭提供照護技能教導、糾紛協調等支持性服務,同時繼續發展日照,推動長照2.0社區共老的精神。
衛生局長期照護科長劉惠賢表示,市府很清楚必須加快腳步,然而台北市最大的困難就是寸土寸金,且居民會因擔憂影響房價而阻止長照機構設立。
劉惠賢指出,市府正積極盤點可運用的空間,例如在社會住宅中成立住宿型機構,或是都更時與居民談好回饋面積用途,同時輔導、協助有意願投入長照的私部門克服法規問題,以盡快達到資源布建目標。
針對民眾觀感的部分,劉惠賢說,市府有成立長期照顧委員會,成員包含教育局,將把相關識能課程納入,讓孩子從小就理解失能、失智不可怕,並在社區中進行宣導。(編輯:李亨山)1101120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