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單週致死率降至1%以下 指揮中心分析死亡原因

2021/7/5 19:18(7/5 20:01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江慧珺、陳婕翎台北5日電)指揮中心今天公布武漢肺炎死亡個案分析,死者普遍年齡偏高,多達9成患有潛在疾病。此外,疫情期間有約2成死亡個案簽署DNR(不施行心肺復甦術),是先前死亡數較多的原因之一。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統計,自5月11日至7月3日累計公布1萬3792例武漢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本土個案,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分析,確診者男女大致各半,年齡層主要集中在50至60歲,其次為30到40歲,平均年齡49歲,其中有2712人、近2成演變成重症。

張上淳說,675名本土重症死亡個案中,9成以上是60歲以上族群,死者平均年齡73歲,比整體確診者平均年齡高很多,年齡愈高死亡風險愈高,且有9成死者患有潛在疾病。

若以發病時間來看,張上淳指出,疫情發生初期的第19週確診數大量增加,第20週確診數最多,這段期間確診者的發病致死率也相對高,原因是突然出現大量確診病患,加上2成患者演變成重症,對負壓加護病房照護量能造成壓力,全世界都有類似狀況。

張上淳表示,之後疫情熱區的雙北重症患者轉診到外縣市,並開設很多專責加護病房,醫護團隊也加強照護訓練,並緊急採購單株抗體等藥物,直至第26週死亡狀況持續下降。

指揮中心統計,在第19、20週發病的個案,致死率相對高,達到6.7%、6.2%,到了第25、26週發病的患者,致死率就降至0.9%、0.4%。

張上淳以本土疫情前100名死亡個案觀察,有78人患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慢性腎臟病或中風等潛在疾病,當中甚至有多數是患2種以上疾病,造成容易死亡的高風險因子。

張上淳提到,死亡原因多為呼吸或多重器官衰竭死亡,在疫情初期確診的死亡個案,有較高比例是在發病1週內死亡,後續隨醫療照護愈來愈好,之後死亡個案多是醫院照顧7至15天以上,最後因呼吸衰竭死亡。

值得注意的是,張上淳說,在疫調資料發現,約20%的死亡個案有簽署DNR(不施行心肺復甦術),也是先前台灣死亡個案較多的原因之一。

google news透過 Google News追蹤中央社

張上淳指出,武漢肺炎患者可能有嚴重肺炎與呼吸衰竭,雖插管治療對於病人與醫護都滿辛苦,但有相當比例可救回一命。

張上淳表示,也許是許多年輕一輩了解高齡長輩插管的辛苦,加上患者已可能有潛在疾病或癌症,且原本病情就控制不好,因此選擇不要急救,遺憾地讓長者離開。(編輯:張雅淨)1100705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