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 扭轉形象爭話語權 看懂中國疫苗外交如何走出去
武漢肺炎癱瘓國際連結,2020年全球斷鏈,過百萬人喪命。各國藥廠疫苗年底陸續上路,疫情黑暗隧道裡,人類見到光明。(圖取自Unsplash圖庫)
(中央社記者繆宗翰台北9日電)全球多款2019冠狀病毒疫苗試驗陸續傳出捷報,中國官方也不忘對外強調中製疫苗效力「也不差」,並重申一旦啟用「將作為全球公共產品」,力圖扭轉疫情以來惡化的國際形象。
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武漢肺炎)疫情發生後,中國上半年透過「戰狼外交」反擊外國對其隱瞞疫情的質疑,並高舉「制度優勢」,輸出「抗疫經驗」。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5月在世界衛生大會(WHA)宣布,國產疫苗將作為全球的公共財產後,當局下半年便開始側重推動「疫苗外交」。
俄羅斯8月中旬宣布啟用一款人體測試不到兩個月的疫苗「史普尼克V」(Sputnik V)。中國隨後也宣布已在6月24日批准2019冠狀病毒疫苗緊急使用方案,於7 月22日正式啟動。
習近平9月更在黨刊「求是」雜誌發表文章,要求發揮「全球抗疫物資最大供應國」作用,「全面深入參與」相關國際標準、規範、指南的制定,分享「中國方案、中國經驗」,提升中國在全球衛生治理體系中的「影響力和話語權」,共同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
這番說法被認為有鞭策疫苗盡速研發且充分掌握核心技術的意味。
先前訪問歐洲5國時屢遭質疑及抗議的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10月訪問東南亞5國期間也大力運用疫苗作為外交籌碼,並重新展開中國今年暫時沉寂的對外經貿攻勢,加以拉攏。
截至目前,中國有4款疫苗正進行第3期試驗,原則上這是藥物監管單位核可前的最後一道步驟。中國衛生部門官員預期,今年年底前中國年產能將可望達到6億1000萬劑,並預估明年可望提升到至少年產10億劑。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12月3日報導,中國官方可能已經選定了深圳國際機場,作為中國向世界各國配送疫苗的基地,現已在機場內打造多個冷藏庫,並由專業防控人員進駐。
根據外媒統計,中國已在五大洲的15個國家地區簽妥協議試驗,像在阿拉伯世界展開龐大試驗,連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總理都已接種過試驗疫苗。
美國西東大學(Seton Hall University)研究中國的全球衛生專家黃嚴忠近期接受外媒訪問時便表示,北京事實上正用疫苗推動外交政策目標。
他認為,阿聯以及許多與中國合作的國家都有廣大穆斯林人口,中國的疫苗外交有助緩和因新疆維吾爾再教育營政策而引發穆斯林國家的不悅,也可為推動「一帶一路」政策營造正面氛圍。
雖然當局大力宣傳疫苗試驗進度超前,但不論中國國內或國外,都對中製疫苗存有疑慮。
例如,美國權威期刊「科學雜誌」(Science)近期發表的專文便指出,中國4款進度領先的疫苗中,有3 款是不活化疫苗,這種技術可回溯至1930年代首支成功的流感疫苗作法。
文章提到,用完整病毒蛋白製作的不活化疫苗,主要風險在於可能引發疫苗相關性增強呼吸道疾病(enhanced respiratory disease),但好處是疫苗本身較為穩定,且製造技術難度較低。
中國「財經國家週刊」近期也在報導中提到,中國到目前為止均未公開第3期疫苗試驗臨床階段性數據,相較於國外疫苗爭相披露臨床數據而言,中國國內疫苗研發機構顯得低調。
報導也引述中國國藥集團中國生物董事長楊曉明表示,疫苗研發仍面臨巨大挑戰,很多科學問題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才能回答,例如哪條技術路線最好、各種疫苗的免疫持久性,以及如何因應對可能出現的抗體依賴增強(ADE)現象等。
ADE(antibody dependent enhancement)指的是一部分人接種疫苗後,自體的免疫反應會導致病情加重。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10月在上海、武漢出席活動時,至少兩度提出COVID-19藥物和疫苗的研發目前仍然面臨一些凸出的科學問題,「比如中和抗體與保護作用的關聯,中和抗體在體內的持續時間多長,ADE等問題至今沒有明確答案」。
英國金融時報(FT)中文網10月下旬曾刊登中國民間智庫察哈爾學會國際輿情研究中心秘書長曹辛的文章,其中直指ADE就是中國疫苗的最大問題。
曹辛認為,「中國疫苗越來越在行使外交手段的職能」,但若疫苗注射後產生副作用,反對中國疫苗的國家、機構和個人將毫不猶豫地予以放大並傳播,如此一來,不僅無法達成增進外交手段的目的,更會對中國的國際影響力和國際形象造成更為負面的後果。(編輯:周慧盈)1091209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