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4 / 國藝建築類得主王秋華 設計不離人與環境

2020/10/29 17:04(10/29 20:06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象徵藝文界由國家頒贈的最高榮譽-「國家文藝獎」,頒獎典禮將在10月30日舉行。中央社專訪了王秋華(建築)、柯金源(電影)、陳中申(音樂)、古名伸(舞蹈)4位得主,將他們的藝術之路與讀者們分享。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鄭景雯台北29日電)「建築是社會的人造環境,不能讓建築與人脫離。」國家文藝獎建築類得主王秋華是台灣戰後第一批女建築師,95歲的她給了唸建築系的晚輩一個建議:建築最終不離人與環境之間的關係。

第21屆國家文藝獎去年底公布得獎名單,得主之一的王秋華不僅是台灣戰後第一代建築師,建築類項目也是首次頒給女性。不過她95歲之際才得獎,許多建築界人士都說「這個獎來得太遲。」不過王秋華對獲獎並無特別感受,僅淡淡表示,「得獎非常突然,不在意料之中,沒想過會得這個獎」。

年事已高的王秋華,近年已鮮少設計新建築,但對於她在台灣設計的第一間大學圖書館-中原大學張靜愚紀念圖書館,30多年來總是不斷地變更設計。她說,「建築要隨著環境改變」。2014年、2017年,她都曾為中原大學圖書館做過2次設計變更,這並非建築上的變更,而是為了滿足使用者的需求而做的改變。

直到這幾年,她都還親自拿著紅筆在建築圖上修改,把它當成自己的孩子一樣看待,要讓中原大學圖書館與時俱進。

1925年出生於中國北平的王秋華,家世顯赫,父親王世杰是中國送到歐洲留學的第一批留學生,武昌起義後毅然加入革命行列,國民政府時期曾擔任法制局長、教育廳長、立法委員、外交部長、創立中國武漢大學,也是著名的憲法學家,1949年隨蔣介石來台。

王秋華的媽媽蕭德華是畫家,舅舅蕭友梅則是中國近代音樂教育之父,表弟蕭勤也長於作畫,走進王秋華設計的自宅「雪舍」,無論是門外、屋內,都掛有蕭勤作品。

王秋華從小便受到音樂、美術等藝術人文薰陶,雪舍還擺了一架鋼琴,雖然她對文學最感興趣,但認為「這些都是我終生會去探討的」,因而在高三要選念大學科系時,為了不徬徨於未來,還至中央大學建築系拜訪姐姐好友張守儀。

王秋華回憶,那天系上正好在評圖,教室牆上掛滿五顏六色的建築圖,「看了很感動,原來建築可以如此美」,因而決定選考建築系。

1942年,王秋華以第一名之姿考入重慶中央大學建築系,那個年代女性能唸到大學已不容易,尤其還選唸建築,「我們班共有19人,只有2個女生,現在全世界唸建築系的學生,女生都比男生多。」

1946年王秋華大學畢業赴美進修,離開戰亂中國,在美國一待就是30多年,期間她在知名建築師古德曼(Percival Goodman)事務所工作,1963年才首次到台灣,直到1979年才離開古德曼事務所,回台北定居。

美國執業期間,王秋華協同古德曼設計了多間猶太教教堂,也為美國市立小學做建築設計。初到美國時,王秋華還保有穿旗袍的習慣,經常穿著旗袍到工地走動,那時大夥遠遠看到她便說,「穿旗袍的建築師來了!」對於這段往事,王秋華認為是大夥加油添醋,「有的人會那樣說,但其實也不是真的。」

在父母過世後,2011年王秋華把父親的毛皮大衣、母親及她的旗袍捐給輔仁大學織品服裝系中華服飾文化中心,建築師陳紹平說,「王老師不藏私,認為這些物件都應與社會共享。」

父親王世杰過世後,王秋華和姊姊(王雪華)將王世杰收藏的蘇軾「寒食帖」、篆刻名家陳巨來為王世杰刻的一方石印,全都捐給國立故宮博物院,更因此成就了一段文物界佳話。

王秋華一向注重建築的公共性,這也反映在她的設計。1985年她將美國設計概念帶入台灣,把中原大學圖書館設計成沒有書庫、讓讀者自行選書的開放式圖書館,成為台灣第一座現代圖書館,當時許多新建的圖書館都以王秋華的設計作為參考基準。透過她的建築,改變了台灣讀者的借閱習慣。

王秋華日後也設計了彰化師範大學圖書館、台灣海洋大學圖書館、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館及臨時展示廳、中正大學圖書資訊大樓等,被譽為「台灣圖書館之母」。

王秋華說,「圖書館是我最心愛的建築,凡有圖書館的城市我定去參觀。我小時候就喜歡閱讀,閱讀使我的知識變得更廣,也很喜歡在圖書館看書,經常站著看完一本書。」愛看書的她,2013年還把建築師王大閎的小說「幻城」從英文翻譯成中文,至今仍每天維持閱讀的習慣。

「創作是整個文化的事情。」王秋華說,從小她就認為,無論是哪一種建築,都應該要跟那個時代的文化背景有關,尤其要看使用者是誰。

王秋華的另一知名設計則是自宅「雪舍」(王世杰字「雪艇」),她將原本父母居住的2層樓住宅拆除,原地重建7層高的新宅,她與母親住在7樓,為了讓母親便於親近大自然,將起居室前的空間改為花園,並搭建小型魚池。另外也利用7樓通8樓的私人圓梯,製造垂直通風的效果,這種與環境結合的建築,讓「雪舍」成為許多建築師必定造訪之地。

在父母過世後,王秋華依然獨自住在「雪舍」,喜歡下廚的她,每個月總會邀請朋友們到她家作客,由她掌廚宴客。

這些年她雖然無法親自下廚,但朋友們仍會定期到她家聚會,陳紹平說,下一階段大夥預計要幫王秋華出食譜,讓她的好味道像建築一樣長久流傳。(編輯:屈享平)1091029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請繼續下滑閱讀
-1 /
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