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升溫對立 兩岸民間分歧日益擴大
(中央社記者賴言曦台北4日電)武漢肺炎疫情蔓延,政府基於防疫考量提出暫停口罩出口與限縮兩岸交通往來的措施。網路上,兩岸網友透過網路,針對彼此不同的立場陷入爭論。雙方分歧日益擴大,對立逐漸升溫。
台灣向來積極爭取申請加入世界衛生組織(WHO)。2003年,瑞士日內瓦的世界衛生大會(WHA)場外,有台灣記者向中國外交官沙祖康質疑「你們聽到台灣2000萬人民的需要嗎?」遭沙祖康回:「早就給拒絕了!沒聽到大會做的決定嗎!誰理你們!」
這波疫情爆發後,上述歷史再度躍上大眾版面,成為熱門討論焦點;有網友認為,台灣人的心是「一點一點變冷的」。
世界衛生組織在這次疫情的「親中」表現備受爭議,又成為兩岸網友論戰的焦點之一。有網友在維基百科創建譚德塞的個人介紹頁面,並將他所屬的WHO(世界衛生組織)改成CHO,象徵「中國附屬世界衛生組織」。
回顧這次中國疫情初始階段,武漢官方於1月23日宣布封城。為了確保國內口罩供應充足,行政院長蘇貞昌在1月24日宣布禁止口罩出口一個月。
當時有知名歌手在私人臉書(Facebook)對此表示「我們的行政院長竟然禁止口罩出口一個月,這是一件多麼低俗、沒人格的臭流氓行為。」引起台灣網友撻伐她「搞不清楚狀況」,甚至認為這名歌手是「過度親中」。
蘇貞昌下令禁止口罩出口一個月的政策在微博上也掀起討論,「台灣」甚至一度登上微博熱門關鍵字排行榜。
有中國網友認為,台灣在武漢封城第2天就宣布限制口罩出口,「我們希望他們好好活,他們卻盼著我們死」;也有人說「我們把他們當同胞,他們把我們當錢包」。然而,對岸官媒批評台灣,卻刻意不提台灣當時口罩主要從大陸進口、必須考量自身防疫需求的事實。
疾病命名也成了兩岸民間爭論的焦點。台灣社會依據疫情爆發之初,兩岸媒體的慣稱「武漢肺炎」來稱呼這種疾病。然而,大陸當局2月8日起,宣布此疾病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簡稱「新冠肺炎」,甚至到了3月下旬,官媒開始更改早期報導,試圖洗刷曾經稱「武漢肺炎」的報導紀錄。
世衛組織則是到了2月12日,宣布將此疾病定名為COVID-19,中文稱「2019新型冠狀病毒疾病」。
美國之音在3月30日的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記者會,向指揮官陳時中提問,台灣持續使用「武漢肺炎」的稱呼,是否有歧視(中國、武漢)意味?陳時中對此回應,使用武漢肺炎是「比較順的講法」,沒有歧視的意義。
而網路紅人鍾明軒近期因在影片中稱「武漢肺炎」,遭大陸網友拍影片「公審」,隨後網紅館長也透過影片反擊,隨後陸續有大陸網友加入,不滿「武漢肺炎」的稱呼,以及台灣申請加入世界衛生組織的訴求,在社會掀起一場討論。
專研中共對台資訊戰的台北大學犯罪研究所助理教授沈伯洋近日在一場講座中提到,反對稱呼「武漢肺炎」的做法,也是中國大外宣的一種。
他也指出,台灣作為中國網軍的主要攻擊目標,在資訊戰的應對上,不應只是單方面防守,更應該主動出擊。
他認為,台灣如果優先取得國際話語權,對台灣往後在對抗資訊戰的國際參與能產生正面影響,也能替台灣爭取到更多的國際夥伴支持。
上述的情況,加上中共對台持續打壓,台灣社會對中共的好感度持續下降,而中國當局阻礙台灣申請加入世界衛生組織的議題,更是讓民眾對中國的好感度下降。
據大陸委員會近日公布的最新民調,大陸對台灣政府與民眾的不友善態度,分別升高到76.6%與61.5%,創15年來新高。
另外,中共藉疫情打壓台灣參與世界衛生組織(WHO),傷害台灣人民健康權益方面,有高達91.6%的民眾表示反對;75.2%民眾贊成政府呼籲北京當局停止在WHO對台政治操弄,並合作對話處理問題。
對此,專研兩岸關係的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王信賢向中央社記者表示,「防疫是國家安全,兩岸關係也是國家安全」,政府因防疫考量而對兩岸關係造成影響,他認為在應對時還是要謹慎一點。
即便疫情讓兩岸關係日益漸遠,王信賢認為,中共不會放棄對台統戰,疫情後會經濟與政治分開的對台作法,讓「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的策略預計不會有太大改變。(編輯:朱建陵/張淑伶)1090404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