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經國日記揭與美斷交時痛苦 決定先安人心【圖輯】
(中央社記者周世惠舊金山17日專電)美國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院今天公開蔣經國私人日記,引人注目的是美國與中華民國斷交篇章,記載當時蔣經國心情與對策,「內心痛苦,身負重責只好理性處理,先安人心」。
胡佛研究院舉行蔣經國私人日記的公開發布會,展出部分日記的原件與複本,讓外界看到他在領導中華民國的歷程中,對許多重要議題的內心思維與想法。
在美國與中華民國斷交部分,時任美國駐華大使安克志(Leonard S. Unger)於1978年12月16日凌晨2時,急事求見蔣經國,通知斷交的壞消息,蔣經國寫著「果不出所料」、「承認共匪同時與我斷交,當即以嚴肅之態度向其提出最嚴重之抗議」。
包括蔣經國等歷任中華民國總統,都曾遭遇外交打擊或斷交潮,蔣經國寫下他的痛苦,也認為「實力」與「道義」是往後台灣外交的核心。
在早幾年,菲律賓承認北京政權之後,接著是泰國宣布斷交,蔣經國日記於1975年6月28日已預言,「今後與我斷交之國必增加」。時間到推回1971年10月1日,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的前幾週,蔣經國在日記提出改革政治、經濟與軍事的觀點,他有感於國際政治的快速變化,與台灣國際地位的困難處境,「新科技才能生存」。
如果用胡佛檔案館挑選公布的日記時間點來看,1970年1月18日,蔣經國提到,對台灣最好的政策是經濟,並要為台灣人謀最大福利。
1970年8月24日他視察高雄,看著高雄港新工業區的預定地,還是一片荒蕪,他承諾要把「荒地變成繁榮」。
加工出口區高雄園區(舊名高雄加工出口區)後來成為全球第一個加工出口區,台灣的經濟也迅速起飛。
他觀察到台灣內部「外省人」與「台灣人」的緊張與衝突,在1971年5月7日寫道,如果沒有積極行動、妥善處理,現實的政治下「老百姓還是要反對政府的」。
思鄉對蔣經國而言,有著精神的負荷和痛苦,他在日記寫了一般人能與之共鳴的離家鄉愁。
1976年12月31日,他寫下,「身為無家可歸的思鄉人,當被迫困居俄國的青年時期,每逢年關即起歸國返家之念」,1949年到台灣之後,「亦是每逢年節思還鄉」,他希望有一天能夠回到故鄉。(編輯:陳永昌)1081218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