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施壓 馬拉威、甘比亞退出跨國議會聯盟IPAC
(中央社記者陳韻聿倫敦9日專電)串聯全球近40個國會和區域議會及近300名議員的「對中政策跨國議會聯盟」(IPAC)今天發布聲明,對馬拉威和甘比亞的IPAC共同主席在北京施壓下被迫退出聯盟,表示遺憾。相關事件再次凸顯中國在非洲的影響力。
根據入會準則,任何國家加入IPAC的前提包括該國有兩位分別代表不同政黨的國會議員,願意擔任IPAC在該國的共同主席,以彰顯聯盟的「跨黨派」性質。IPAC去年7月首度在台北舉行年度峰會,期間宣布馬拉威和甘比亞入會,但中方隨後出手施壓。
在馬拉威和甘比亞退出後,目前IPAC在非洲的會員僅有肯亞、烏干達、辛巴威等3國。
IPAC指出,北京的脅迫和政治干預變本加厲、修新下限;中國外交官試圖命令他國議員可以或不可以做什麼,並規範他們的往來對象。他國議員的活動不容北京置喙;非洲國家有自主決定本國事務的自由,不應因為參與可能被視為對中共持批判態度、中共因此認為有必要鎮壓的民主討論,而遭威脅和恫嚇。
IPAC表示,馬拉威和甘比亞退出IPAC令人遺憾;中國對民主國家政治自主的干預程度,值得各界嚴正關切。IPAC呼籲各國政府明確表態,反對北京對馬拉威和甘比亞的干預。
中國對非洲國家施壓也可見於相關國家與台灣的雙邊關係。南非去年起數度要求台灣將代表處遷出南非首都普勒托利亞(Pretoria);組成南非現任聯合政府的第二大執政黨「民主聯盟」(Democratic Alliance)聯邦主席麥爾(Ivan Meyer)近期曾訪問台灣,北京今年1月以此為由,對他宣布制裁。
根據IPAC提供給美聯社(AP)的文字資料和聲音檔,甘比亞國會議員西賽(Abdoulie Ceesay)今年1月向IPAC一名職員傳送語音訊息,指出中國官方曾就他參與IPAC向甘比亞外交部表示不滿。
西賽告訴IPAC職員,「這已成為一個問題」,「(甘比亞)總統對我們非常不高興」。
當月稍晚,西賽和另一位國會議員卡馬拉(Amadou Camara)通知IPAC,他們將退出聯盟。西賽告訴IPAC,他作這樣的決定「不是受中國大使館影響」。
甘比亞資訊部長伊斯麥拉西賽(Ismaila Ceesay,與國會議員西賽無親戚關係)告訴AP,他未聽聞中方曾試圖影響甘比亞政治人物的決策。
伊斯麥拉西賽說,國會議員是自行決定退出IPAC,因為他們「意識到這(參加IPAC)有違政府與中國的雙邊關係」。
不過,中國政府已不只一次試圖對IPAC成員施壓。IPAC部分成員遭北京制裁;此外,去年至少有來自6個國家的議員曾遭中國駐外官員施壓,要求他們不得參加在台北舉行的IPAC峰會。這6個國家包括位於歐洲的斯洛伐克、北馬其頓和波士尼亞;位於南美洲的玻利維亞和哥倫比亞;以及一個不願曝光的亞洲國家。這顯示中方的政治干預遠不僅止於在經貿、基礎建設、財政等領域高度依賴中國的非洲國家。
馬拉威國會議員凱彥比(Ephraim Abel Kayembe)則告訴IPAC一名職員,他去年7月偕同另一位議員在台北峰會加入IPAC後,很快即接獲馬拉威國會議長關切。
根據IPAC方面轉述凱彥比的說法,議長告知,中國政府威脅,若馬拉威國會議員續留IPAC,馬拉威總統查奎拉(Lazarus Chakwera)赴北京出席去年9月中非合作論壇峰會的計畫恐生變,且中方不排除取消查奎拉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會晤。
IPAC台北峰會於去年7月29至31日舉行。峰會落幕不久,凱彥比及另一位國會議員8月7日即通知IPAC,他們將退出。凱彥比並自稱是「被騙」(tricked)入會。
他在給IPAC的信中表示,「我想向中華人民共和國表達誠摯歉意」。
不過,回應AP詢問,凱彥比否認曾遭馬拉威或中國政府脅迫,並稱他決定退出是因為IPAC的目標看來是實現特定「地緣政治意圖」,且針對中國。馬拉威政府未回應AP的置評請求。
IPAC成員、辛巴威國會議員莫洛克里(Daniel Molokele)說,他預期北京在非洲將有更多類似的脅迫行為,特別是當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政府淡出對非洲的投資。
莫洛克里指出,美方政策恐讓中國受益;中國勢必將把握機會,擴大在非洲的影響力。
IPAC在今天發布的聲明提到,馬拉威和甘比亞共同主席在通知退出IPAC的信函中,表達對北京「一中原則」的支持,用字遣詞並遵照中方建議。
台北峰會期間,IPAC曾通過決議,反對北京惡意扭曲1971年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以及北京持續將「一中原則」與聯大決議錯誤扣連。
IPAC的決議強調,聯大2758決議未處理台灣的政治地位、未主張中國對台灣的主權,也未對「一中原則」提供國際法依據。(編輯:高照芬)1140409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