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佛研究院發布蔣經國私人日記 對照近代史重要時刻
(中央社記者周世惠舊金山17日專電)美國胡佛研究所今天公開蔣經國日記,擷取多篇日記,著重在1949年蔣經國在台灣政壇逐步接班的歷練,以及他愈來愈接近決策核心的政治參與。
美國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胡佛研究所(Hoover Institution)舉行蔣經國私人日記的公開發布會,美國前國務卿舒茲(George Pratt Shultz)及研究台灣近代史的3位美國權威學者出席,凸顯蔣經國日記的公開對學術研究的重要性。
從台灣的經濟發展面,蔣經國筆下的新竹科學園區,到今年成立39週年;他1970年8月視察高雄,決心要讓高雄繁榮,設立全球第一個加工出口區高雄園區(舊名高雄加工出口區)。
另外,歷任台灣的領導人,在總統生涯都曾遭遇外交打擊或斷交潮,蔣經國日記在40年前所寫,面對國家風雨飄搖的心境,仍與現今時事緊密關聯。
相關日記篇章的公布,都能交叉對照台灣歷史上重要的時刻,回顧蔣經國帶領台灣的足跡。
今天出席這場發布會的貴賓,以美國前國務卿舒茲最獲矚目。年近百歲的他全程坐輪椅,演講時提到,蔣經國日記的檔案資料非常「強而有力」,從歷史的眼光來看是美好的。
舒茲特別提到在香港反送中人士是「自由的鬥士」,替所有世人追求自由,對台灣有啟發;他認為,台灣可以幫忙香港。
出席的重量級美國學者有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心台灣研究小組召集人戈迪溫(Steven M. Goldstein)、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社會學教授高棣民(Thomas B. Gold)與羅德茲學院榮譽教授康培莊(John F. Copper)。
他們都是研究台灣問題的專家,擁有在台灣訪問、講學及出版書籍等經驗。故總統蔣經國1988年逝世至今31年,私人日記的公開,他們各有學術上的解讀。戈迪溫表示,日記的特性是「專注自我、一種傾聽的朋友,即使可能被出版,仍是私人使用性質,日記是非常當下的東西,口語的記載」。
了解日記的主觀性後,戈迪溫說,再與其他歷史資料連結,能更清楚看到這位台灣重要政治人物的真實面貌。
康培莊認為,「蔣經國是台灣最好的總統,並不是我一個人這麼覺得」。他說,日記雖為主觀看法,仍可讓外界理解蔣經國的內心思維。
根據今年10月遠見雜誌調查,有近8成的台灣企業領袖最懷念蔣經國,認為歷任總統中,蔣經國最有貢獻。
高棣民曾任美國國務院翻譯、見證過多個中美歷史性場合。他說,「蔣經國一定沒有想過,國民黨有一天會輸掉總統大選、而民進黨會有今天,但這是民主的本質」,透過日記讓外界看到蔣經國這一生受的苦,以及他對台灣的貢獻。
胡佛研究所典藏公布的蔣經國日記跨越了43年,從1937年5月開始記錄、寫到了1979年12月,內容從蔣經國由蘇聯返回中國開始,寫到來台之後的經歷。
其中1948年日記遺失,1937至1940年及1945至1949年日記為謄抄本,其餘皆為蔣經國親筆原件。
1979年之後蔣經國日記停格,胡佛檔案館東亞部主任林孝庭表示,「沒有人知道原因」,研究相關資料,在那之後蔣經國歷經攝護腺手術,「健康可能是沒有繼續寫作日記的原因」。
儘管蔣經國日記的歸屬權爭議尚未落幕,相關的法律訴訟仍分別在台灣與美國的法院各自審理,國史館館長陳儀深在發布會中表示,蔣家後代與各方的合作才有今天的發布會,深表感謝。
今天的場合,沒有任何蔣家後代出席。駐舊金山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處長馬鍾麟致詞,肯定蔣經國日記的公布對於探究他內心世界與學術研究的貢獻。
胡佛檔案館在不涉日記所有權的前提下,將於明年2月正式開放展覽蔣經國日記。參照先前自2006年起分批公布蔣介石日記的做法,外界有機會將兩蔣日記交叉對照,豐富對近代史的認識與研究。(編輯:馮昭)1081218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