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美麗島40年歷史峰迴路轉 陳菊:改革比革命更困難

2019/12/2 09:53(12/2 12:29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溫貴香台北2日電)在40年前美麗島事件中,陳菊在軍法大審被判刑12年,40年後她位居總統府秘書長,促轉會也撤銷了刑事有罪判決,從街頭走入體制,陳菊感嘆「改革比革命困難」。

●投入反對運動是「一生最漂亮的選擇」

12月10日是國際人權日,1979年的那一天,高雄街頭夜幕低垂,陳菊與後來出任民進黨主席的施明德等人拿著火把展開民主大遊行,未料,鎮暴部隊發動攻擊,任何人都無法抵抗催淚瓦斯的痛苦效應。當晚陳菊目睹一群市民們將鐵欄杆橫阻在馬路中央,阻止鎮暴車通行,她說「南台灣同胞的熱情沒有被嚇阻,反而協助我們力擋鎮暴車的攻擊」。

這一幕讓陳菊至今難忘,深刻體驗「人民最勇敢」;3天後,政府展開搜捕行動,演變成震驚國內外的美麗島事件,陳菊被法庭判刑12年,坐牢6年又2個月。

19歲那年,因擔任民主前輩郭雨新的秘書,陳菊一頭栽進反對運動,也將自己置身於險惡的政治暴風圈,電話監聽、特務跟監,每天都生活在威嚇恐懼中。陳菊曾在「黑牢嫁妝」一書提及,出身農家、家族與政治絕緣,農家子弟憨直的個性,在恐怖年代如何能自處?陳菊坦言自己是「不知道害怕,而不是勇敢」。

40年前,偶然的機緣促使她投入反對運動,陳菊說,這是「一生最漂亮的選擇」。

根據2003年公開的調查局1210叛亂案文件,陳菊向當局說明自己從關心台灣所受的壓迫,進而認為,唯有台灣獨立才是台灣的出路,她將自己定位為人權工作者,而非只是黨外人士。

在最後陳述裡,陳菊寫著「自己追求台灣國際地位的獨立,將10年最好的青春貢獻黨外,心中無恨,只希望歷史悲劇不要再發生」。

歷經40年,陳菊被列在促轉會公布的刑事有罪判決撤銷名單之中,當天晚上陳菊隨即在臉書發文說,「在我心中,我自始無罪」,終於得到國家認證,儘管晚了40年,仍然感到欣慰。

●美麗島大審被告 唯一仍在政府高層

當年美麗島軍法大審8名被告,僅陳菊一人還在政府決策圈。從街頭走入體制,陳菊常說「改革比革命困難」,作為運動者只要對自己的理想負責,但投入政治後必須對這個城市、這個國家的每一個人負責。

從社運工作者到走入體制,陳菊歷經台北市社會局長、勞委會主委到高雄市長等公職,曾經面對各種不同的抗爭、衝突,但她說,5年前高雄氣爆事件是她心中永遠的最痛,面對32具屍體與321人受傷,作為高雄市長的她必須負全責。5年過去了,「痛」仍深烙在心中。

陳菊說,美麗島大審判時,她面對的是自己與幾位同志的生死,但參與反對運動終究是「自己的人生選擇」;而高雄發生石化氣爆,面對的是上百個家庭的傷痛與茫然,這兩者的壓力與挑戰或許無法比較,但證明身為政治工作者,絕對沒有比投入運動來得簡單。

「革命可以高談理想、奮不顧身;但改革的每一步都要小心翼翼,非常謹慎,因為每一個決定牽動的都是上百萬人、甚至上千萬人的身家財產。」

「身為政治工作者,時時提醒自己,手中的權力來自人民,不能任性只顧自己的理想,而不管人民的期待。」她說,特別是2300萬人就有2300萬種理想與期待時,如何兼顧、協調、平衡是政治工作最困難之處。如果背離人民的期待,不論理想多麼崇高,人民隨時可以把權力收回。

●台灣已遠遠超出「我們當時的想像」

回顧美麗島事件40週年,陳菊說,台灣已經是非常自由民主的國家;站在40年後回頭看,現在的台灣已經遠遠超出「我們當時的想像」,不管是廢除萬年國代、總統直選,一直到民進黨執政、3次政黨輪替,歷史的峰迴路轉遠遠超出預期。

她表示,美麗島事件40年後,年輕一代的出生、成長過程,自由民主已經像空氣一般自然,這是作為美麗島參與者當初追求的目標之一,能有這樣的成果,她感到很驕傲。

「但台灣的民主與現況還是有一些需要努力的地方」,陳菊說,對外,台灣在國際上經常被打壓,我們只能盡力堅持價值、用在各個領域上的努力,讓世界看到台灣。

●民主也有變成民粹的危險

她進一步說,對內,台灣雖然有自由民主,但和世界上很多國家一樣,也都面臨民粹主義和「利用自由破壞自由」的威脅。

陳菊表示,民主也有變成民粹的危險,越來越多的政治人物崇尚「語不驚人死不休」,為了爭取聲量不斷發表爭議性言論,加上媒體或網軍用帶風向的方式造神,散布假訊息,讓政治議題只剩下狂熱的發言而不是理性的辯論,長遠來看,這對民主是負面的,需要世人共同努力克服。(編輯:蘇志宗)1081202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請繼續下滑閱讀
感受社會脈動 陳忠信:70年代是驚蟄的年代
172.30.14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