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特派專欄 喧嘩中辯論 馬克宏用法式風格面對危機

2019/1/30 12:43(1/30 13:14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駐巴黎特派員曾依璇/1月30日
法國「黃背心」運動正熾之時,總統馬克宏面對執政以來最大的社會危機,他選了一個費時又未必有效的方式來尋求解套:全國公民大辯論。

「黃背心」運動起於群眾反對調漲燃油稅,自去年11月中旬開始,連續11個週末上街抗議,向來堅守改革立場的馬克宏(Emmanuel Macron)也不得不讓步,宣布取消調漲,但眾怒未熄,訴求轉向要求賦稅公平及更多直接民主。

面對人民怒火,馬克宏本有其他選擇,例如辦一場公民投票,用「是」與「否」的二分法來探問民意,單純、快速、容易理解又受歡迎;他也大可做出更多讓步,先止住街頭暴力和經濟損失,暫且不管往後改革是否還進行得下去、政府可信度又將置於何地。

但馬克宏不這麼做,他提議舉辦規模前所未見的「全國公民大辯論」,從1月中旬到3月中旬,全國各地、官方或民間機構都可針對稅務、公民權利等特定議題舉辦辯論會,公民意見彙整後上呈,他保證會從中汲取深層的結論。

「黃背心」中不乏有人嗤之以鼻,批評此舉只是想拖延時間、轉移焦點,也不信任政府決策真會參考民意。

根據民調機構Odoxa為費加洛報(Le Figaro)及法國新聞電台(Franceinfo)一月中旬執行的調查,僅有29%的受調者願意參加全國公民大辯論,且有64%懷疑這能給國家帶來有利的措施。

但馬克宏主張辯論的理由很簡單:「我們的國家需要冷靜和思考」。

他說:「全國公民辯論的目的是規範憤怒和爭論,當憤怒固化成暴力的藉口,我們就無法在民主上有任何建設,我們會變得不堪一擊、衰弱無力。」

法國人習於辯論,也願意相信辯論的力量,各種文化活動和社會運動,從來不會少了辯論這個節目,例如從巴黎推向全球的「思辨之夜」(La Nuit des idees),或2016年春天因反勞動法改革而產生的「不眠夜」(Nuit debout),當時群眾自發聚集在廣場上輪番發言,交換意見,不分族群,也不問身分。

法國人所受的教育也重視辯論。在必修的哲學課中,年輕人反覆學習劃定問題範疇,接著建立自己的論點,不僅要有正面支持的觀點,也要從對立面闡述,然後綜合論述,最後總結。

法國外交部於2016年第一次舉辦「思辨之夜」,就超乎眾人意料,從傍晚開始直至凌晨2時,受邀講者和群眾圍繞特定議題一起討論,這種乍聽有些枯燥的活動,竟有4000人願意花一晚上的時間參加。

「思辨之夜」活動協調人波特-邦尼維爾(Mathieu Potte-Bonneville)回憶,當時一名英國記者形容,那是一場盛大的「知識份子狂野派對」,很有「法國風格」。

法國協會(Institut Francais)法語、書籍暨知識部門主任侯茲(Judith Roze)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說,法國很早就有公共辯論的傳統,或許可以追溯到知識啟蒙的18世紀,人們不只在公共場合辯論,在私人圈子也是,只要去咖啡館晃一圈,看看人們如何談論社會議題,就可窺見法國人對辯論的習以為常。

侯茲表示,辯論體現出法國對言論自由的重視,有時正因非常重視言論自由,反而被其他國家批評,例如查理週刊(Charlie Hebdo)因嘲諷漫畫引來非議,甚至成為恐怖攻擊受害者,但血案發生後,上百萬人在巴黎遊行捍衛言論自由,顯見很多法國人認同這項價值。

但她也自嘲:「有時外國人會笑說,不管有沒有重點,法國人的人生都花在辯論上,這是一體兩面。」

在法國的文化外交上,辯論也是重要一環,法國過去在世界各地推廣各種活動,經常安排辯論或對話,這些能量和經驗累積起來,讓「思辨之夜」在短短3年內從巴黎推向全球,今年就有約80國響應,舉辦約200場活動,其他國家的對外文化機構並沒有類似作法。

但法國的辯論風氣發展到當代,也並非不受動搖。

法國哲學家馬南(Bernard Manin)接受十字架日報(La Croix)訪問時表示,他擔心法國的辯論文化正遭到侵蝕,意見衝突越來越多,對立觀點之間卻很少對話,「我們已經進入一個缺乏辯論的多元主義年代」。

他認為,缺乏對話的原因一部分在於心理,人們傾向留意自己認同的訊息、接近與自己意見相同的人;社會變遷也是原因之一,遠距工作讓人無須在職場與同事碰面,消費管道多元使得同一社區的鄰居也未必能在超市或咖啡館遇見,當不同意見沒有機會交流,各自的觀念就更根深蒂固,對其他聲音也更漠然或敵視。

在人人都有發言權的網路時代,辯論看似容易,實際上可能是個陷阱,因為很多資訊是透過一般人不明所以的演算法、經過篩選才呈現在人們眼前,最後看到的可能仍然是自己「同溫層」內的東西。

馬南指出,不同觀點之間缺乏較量,等於互相不放在眼裡,一個人號稱容許不同看法存在,卻不詰問自己、也不詰問對方,等於無視對方的論點。

辯論意味有建設性的對話,無關輸贏,也無須說服,甚至未必要達成共識,重要的是認可不同意見的存在,透過互相詰問和梳理思緒,察覺原本受到忽視的聲音,探索解決問題的不同可能性,並承認有隨時修正結論的必要,因為人類的思慮不可能完美。

訂閱《國際新聞》電子報 第一手掌握世界最新脈動
請輸入正確的電子信箱格式
訂閱
感謝您的訂閱!

點出國家需要「冷靜和思考」的馬克宏,或許就是對全國公民辯論抱著這樣的期望,不僅僅是為了替「黃背心」帶來的社會危機解套,而是透過一次讓公民暢所欲言的機會,在政府與人民之間、在既得利益者與被剝奪者之間,建立起真正的對話,或至少製造對話的契機,用法國人的方式來談談自己想要什麼、下一步該往哪裡走。

馬克宏做了一次以往沒有過的嘗試,接下來很多人都想知道,這場全國公民大辯論將會讓不同意見之間互相理解,抑或更加分裂?(編輯:廖漢原)1080130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