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派專欄 占中4年後 香港泛民陷內憂外患困局
中央社駐香港特派員張謙/12月3日
4年前「占中運動」爆發時,香港泛民主派一度氣勢如虹,並於2016年底的立法會選舉取得不錯成績,但近年來形勢逆轉,泛民面對不少內憂壓力。
挾著年輕力量的崛起,泛民於2016年9月的立法會選舉大有斬獲,共取得26席。當中包括一人一票的分區直選議席,以及以業界區分的功能組別議席。
功能組別以業界人士或代表區分,從來都是泛民較弱的版塊,但當年泛民在這方面獲得的選票大增,顯示其勢力正往業界延伸,威脅親政府建制派的基本盤。
但「占中」之後,當局在北京中央高喊必須對「港獨」零容忍的情況下,開始以行政手段限制立場較為偏激的泛民人士參選。主要要求各候選人在參選前,必須簽署一份參選聲明,表明自己擁護基本法和保證效忠香港特別行政區。
這項新規定導致一些泛民代表、特別是主張「港獨」的年輕代表,無法參加當年的立法會選舉,甚至讓新成立的年輕政黨香港眾志,一夜之間被排除在選舉之外,無法透過參選而進入香港管治架構。
選後,當局也對泛民當選者窮追猛打,以他們在宣誓就任時未符合基本法所規定的「莊嚴」要求,向法院提出聲請,要求褫奪他們的資格,結果導致泛民6人喪失議席。
進入2018年,泛民的困境並未消除。在立法會議員補選中未能拿回失去的全部議席,僅取回3席,失去另外2席,讓泛民在議會的人數減少。
今年3月和11月,當局為泛民失去的其中5個議席進行補選,其中3月補選4人,11月補選1人。結果泛民在3月只贏回兩席,失去另外2席。
更重要的是,泛民在一人一票的地方直選,被建制派打敗而失去1席,這是泛民和建制派歷來在一對一的對決下,首次落敗。
在上月的補選中,泛民同樣在地方直選中落敗,受挫的的更是泛民元老級人馬、工黨成員李卓人。
對於泛民連續兩次在一人一票地方直選、一對一對決之下敗給建制派,有學者解讀為泛民和建制的政治版圖正在發生變化。
香港輿論和媒體一向認為,自香港主權轉移以來,泛民和建制無論在立法會或區議會的選舉,得票總和多是6比4,即前者得6成票,後者4成票。
所以,每逢直選選區只有泛民和建制對決,建制派必定落敗,這種現象的背後,反映出兩派的民意基礎和支持度有差距。
對於泛民連續兩次在直選落敗,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講師蔡子強說,這已非偶然事件,可能反映出政治版圖正在變化,即泛民和建制力量的對比有所轉變。
至於轉變的原因有多方面,主因是泛民的多名年輕代表被褫奪立法會議席或參選資格後,讓年輕人對政治冷感,以致泛民流失票源。
前立法會議員黃成智受訪時認為,泛民和建制的得票黃金比率沒有變,選民也沒有變,泛民這次落敗是內部團結出現問題,比如傳統派系和新崛起本土派的矛盾,以致票源生變。
從泛民和建制派在兩次補選的得票率看,建制派得票率基本上沒有大增,只能說維持基本盤,但泛民的得票出現流失,這確有可能是泛民內部出了問題。
因此,泛民若能找到問題所在,包括外界所指的內部團結問題,以及失去溫和中產階層的支持,也許可以走出當前困局。(編輯:林克倫)1071203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