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海上綠色寶藏 串起兆元風電商機

2018/9/27 18:33(9/28 18:12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離岸風電專題(中央社記者潘姿羽台北27日電)在苗栗竹南龍鳳漁港外海,樹立著2架白色風機,偌大的扇葉隨著海風旋轉,難以想像的是,這2架示範機組吹動的可能是全球最大規模能源革命的開端,這場巨變背後帶動上兆商機,對台灣來說是機會,但也充滿挑戰。

台灣擁核、反核吵嚷許久,甚至數度掀起政治風暴,去年1月11日晚上,立法院通過了電業法修法,確定台灣走向非核,也宣告啟動台灣能源革命。行政院成立「能源及減碳辦公室」,決定以太陽光電、離岸風電為主要發展項目,預定7年內在海上豎起千架離岸風機,推升再生能源發電佔比到20%,2025年實現非核家園。

今年4月底,離岸風電開發商遴選出爐,象徵台灣能源轉型以及離岸風電產業發展站上新的起跑點。

「投資一個綠能環保的台灣,現在就是最好的時刻」。執政的民進黨政府力推離岸風電,不斷在各種場合推銷,總統蔡英文9月中出席一場活動時,再度向全世界喊話。

●台灣風場得天獨厚 外商搶進淘綠金

為什麼台灣能發展風電?根據國際離岸風電工程顧問機構4C Offshore統計,全球前20處離岸風能最佳場址,其中有16個位於台灣海峽,政府力推離岸風電,希望再生能源將由2016年發電量占全國總發電量比例約4.8%,於2020年提高至9%,並於2025年達成20%目標。

「台灣經濟已經很久沒有這麼令人興奮」,綠能科技產業推動中心副執行長鄭亦麟說,2025年離岸風電裝置容量規模由3GW提高到5.5GW,預估將可帶動約1兆元的投資,創造近2萬個就業機會。

經濟部能源局副局長李君禮說,離岸風電一投資就是20年,外商帶著資金、技術來台灣,就是看到政府的決心,也有相關配套,加上台灣產業有基礎、有潛力,笨重風機的部分零組件在地化後,不但開發商成本大減,也將串起上兆元的供應鏈商機。

談起風力發電,很多人想到的是,苗栗後龍好望角,湛藍的天空配上成排佇立的白色風機,或是台中高美濕地橘紅色夕陽下,徐徐運轉的機組;但當場址移至海域,從「陸域」到「離岸」,同樣是「風力發電」,建置難易程度卻是天地之別。

離岸風機可概分為風機系統、塔架、水下基礎,光是風機部分,高度90米、葉片長度60米,重量超過200噸,若再加上塔架及水下基礎,整座風機至少千噸起跳。風機開發商形容:「整個組合起來比自由女神像還要大。」

這樣的「龐然大物」國外花了數十年才做好準備,台灣要在10年內,實現離岸風力發電以及國產化2大目標;中興工程顧問社執行長陳伸賢直言,這是「從0到1」挑戰,商機大、風險也高。

「離岸風電就是一門生意」,成大水利及海洋工程學系副教授郭玉樹說,國外廠商在商言商,不會釋出太多真正核心技術,如果公權力不介入施行保護政策,風電大餅台灣業者恐怕無福消受,僅零組件還有點機會。

他分析,水下支撐結構、海洋土木、海事工程、風場維運等項目,有些因為設備太重無法從國外引進,台灣有機會分食,國外開發商也會希望在這邊做,尤其水下結構有海深及鏽蝕問題,比在岸上更難維護,這些都是台廠的優勢。

經濟部工業局副局長楊志清說,離岸風機的維運轉要花相當長的時間,風電開發商勢必要與當地業者結盟,這就是台灣技術升級的契機。

●兌現強化在地承諾 外商吹響與台廠簽約號角

為帶動產業轉型,經濟部要求獲選3GW容量遴選機制的廠商,必須負起國產化責任;為趕在11月中提出計畫書,得標大廠積極展開在地部署、與台廠簽署合作備忘錄(MOU),以落實在地供應鏈承諾。

其中,離岸風場遴選大贏家的達德能源(wpd)有670MW須完成本土化,規畫水下基礎與變電站等設備100%在地採購,並與中鼎工程、台朔重工簽署MOU、與環球測繪簽訂風電場址調查。

德國離岸風機大廠西門子歌美颯(Siemens Gamesa)也在8月宣布與台灣在地廠商簽署合約,加上丹麥離岸風電廠商沃旭能源(Ørsted)已和30家台廠簽訂60項正式合約,未來兩個月還將就900MW遴選風場簽訂10項新合約,包括陸域變電站、水下基礎、風機系統及海纜鋪設等,合作廠商名單預定11月揭曉,總投資額達1500億元,激勵風電概念股價勁揚,投資人跟著吃香喝辣。

但台廠躋身供應鏈,最基本的要求是產品必須符合國際認證標準;換言之,離岸風機中任何一個環節或零件,都得通過「認證」這關。

金屬中心執行長林秋豐坦言,「認證」是台廠跨足離岸風電的痛點,因為認證花錢、更花時間,認證一次花費百萬、千萬元相當普遍,送到國外少說也要1、2個月,並非每家廠商都有能力負擔。

因此,金屬中心透露,除續與三菱重工維特斯、西門子歌美颯溝通,了解風電龍頭廠商對於風機零組件的規格要求,看哪些部分可以在台灣做測試驗證外,也與經濟部標檢局合作,現在已經確定將動力鍊的測試搬至台中,預計明年設備到位,下一步則是建置風機葉片的測試認證。

林秋豐表示,兩大風機系統商堅持部分零件須在國外認證,金屬中心與標檢局會持續溝通,除了讓台灣測試驗證的能量逐步到位,也會就系統商所提的技術規格,協助國內廠商開發升級。

●7000億海事工程 台廠加入賽局

海事工程是台廠搶食離岸風電大餅的另一個機會,過去主要案源來自公共工程,業者往往在確定取得3至5年的長約後,才開始人員招募、機具採購等;但是風電市場每年開發商與施工廠商都不同,加上風電相關機具設備動輒億元起跳,但「誰可以保證訂單一定給誰」。積極投入離岸風電的宏華營造說,廠商怎麼敢砸錢投資?

宏華營造坦言,海事工程廠商都期盼離岸風電可以帶領台灣海洋產業升級及轉型,但國產化規則至今仍不透明、不明確,「這場球賽該如何進行?」建議政府協調金融機構,放寬融資辦法、降低利率、延長還款期限,讓民間企業有信心完成風電國產化的目標。

「這個結,政府要解開。」財團法人中興工程顧問社執行長陳伸賢說,既然有了Wind team、Marine team的國家隊,政府應給予更多保證、打通金融的關卡,至少融資方面要暢通,才能讓團隊形成完整供應鏈,以此與開發商來談國產化;能源局或工業局最了解產業界需求,但層級不夠高,無法做到跨部會協商、排除法規障礙。

陳伸賢認為,政府推行離岸風電就是要大聲大膽,第一,對於風場開發商的國產化承諾「要求到滿」,台灣不是「學徒」,應爭取成為合作夥伴;第二,拉高政府處理離岸風電的層級,才能綜觀全局,進而對機制、產業鏈、金融面等問題一次解決。

陳伸賢強調,政府要當產業界強力的後盾,打通離岸風電的重重關節,產業界有願景、有信心之後,才能將離岸風電從遙不可及的未來式、落實為現在進行式。(編輯:林孟汝)1070927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請繼續下滑閱讀
172.30.14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