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鼎案後 台灣生技類股進入冬眠期
(中央社記者韓婷婷台北22日電)2014年基亞事件讓生技股從雲端跌落谷底,投資人餘悸猶存;2016年再度爆發浩鼎事件,暴風圈更擴及到政商層面,投資人信心瓦解,也讓生技類股的人氣急凍、進入漫長的冬眠期。
近來不少生技業主陷入焦慮狀態,感嘆台北股市站上萬點,唯獨生技股還趴在地上。近4個月櫃檯買賣中心生醫指數還停留在今年以來低檔區130至140點間震盪,相較2014年的高點245.4點幾近腰斬狀態;單日類股成交量更是降到新台幣20億元以下,成交占比降到10%以下,相較2015年時的36%歷史高峰有如天壤之別。
「生技股到底怎麼了?」、「到底要怎麼救生技股才能起死回生?」、「生技股還有救嗎?」大概是最近生技界見面時最常聽到的開場。失去了市場光環,生技公司首先面臨的是籌資困難的問題。
生技股從過去投資市場的當紅炸子雞,演變成如今的「騙局」說,投資人信心崩盤、冷淡以對,對生技股避之為恐不及。
即使今年以來不少生技業者坐擁利多,在新藥研發上獲得重大進展,市場依舊「無感」,股價仍然不動如山,更有不少個股股價腰斬再腰斬,破底再破底,令人有「深不見底」的恐慌;不少人歸咎是「基亞和浩鼎惹的禍」、「市場炒作過頭」,把投資人嚇壞了,也嚇跑了。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神隆創辦人暨前總經理、目前是美國維梧資本(Vivo Capital)創辦合夥人馬海怡點出了生技股的特性。
馬海怡曾指出,生技產業有很大一部分是科學,有太多未知,必須長時間印證找到對的答案,不同於電子業;台灣生技產業發展不過幾十年,與國際最成功的例子還有不小距離,不能有幻想,想要一步登天都是作夢。
社團法人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會長張善政也認為,新藥研發解盲無論成功或失敗都是正常,能從失敗中找到對的方向才是關鍵。
他舉美國生技龍頭Amgen為例,在紅血球生成素(EPO)成功上市前,也有很多標的在研發中途就失敗了,沒有之前的失敗,就沒有後來賺進上百億美元的機會。浩鼎事件引起眾人矚目,主要是因為在新藥還沒有上市前股價過熱所致。
面臨現階段市場信心崩盤的處境,生技業者表示,在激情過後回歸基本面沒什麼不好,總是在退潮後才能發現是誰在裸泳,這是生技產業必經的過程,也是市場機制必經的路。
業者認為,企業一步一腳印把事情做好,市場信心自然會回來,生技業不需要救,只能靠自己把數字繳出來,成功才會降臨;不過,生技業確實不同於其他產業,非2、3年就能看到成果,「十年磨一劍」是基本的,投資人要有一定的認知,總不能解盲失敗就抓起來關,這是不對的。
激情過後,投資人丟了信心、但多了理性,相信對生技股應該以「理性看待」、還是「感性期待」,心理已有一把尺。傷痕累累的生技股何時才能來到隧道盡頭、見到曙光?沒人給得出答案;不過,寒冬過後接著就是春天,是不變的定律。1070722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