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已是歷史 納粹一切在德國就是禁忌
(中央社記者郭無患台北24日電)新竹光復中學部分學生在校慶活動中扮演成納粹第三帝國黨衛軍儀杖隊,引發爭議。在德國,二戰結束超過70年,納粹第三帝國與相關標誌至今在德國就是禁忌,並以法律明文禁止。
德國嚴格禁止宣傳納粹主義以及第三帝國相關標誌,法律明文禁止使用納粹萬字旗與希特勒式敬禮,違反的人將會以煽動種族仇恨的罪名起訴。
無論黨派,多任德國總理都嚴肅面對納粹德國在二戰期間為歐洲帶來的浩劫。納粹德國對猶太人、吉普賽人、以及同性戀者,甚至生理或心理殘缺弱勢族群的大屠殺,是鐵一般的事實。
沒有人能夠關上德國歷史中在二次世界大戰的大屠殺章節,事實上,絕大多數德國人也不希望如此,多年來在德國執政的政黨或聯合政府,都不斷呼籲國際合作,遏止種族意識和新納粹意識型態的宣傳散布。
德國政府曾為二次大戰期間遭納粹強迫的奴工所設置「記憶、責任與未來」基金,甚至在首都柏林興建猶太死難者紀念園區,德國人對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政權大屠殺心存警惕,充滿懊悔。
從某些淺薄的角度,可能看到納粹德國筆挺帥氣的黨衛隊軍服,精良威猛的武器裝備,但這些看在德國人、遭受納粹迫害者及其後輩親屬的眼裡,都是深刻的刀割傷痛,久久不去。
從1942年3月到1944年11月,光是在奧斯威辛納粹集中營裡,有超過110萬人被冷血謀殺,被屠殺的主要是猶太人,其他還包括吉普賽人、同性戀者、殘障者和戰俘,甚至有些人在罪惡意識下被認為「不適合生存」。
奧斯威辛的例子當然不是天然災害,這是人類,主要是當時的德國納粹黨人將這個地方一步一步變成屠殺工廠,一個文明逆轉、沒有姓名、持續恐怖的地方。
為了遏止種族意識和新納粹意識型態的宣傳散布,德國人密切注視國際相關新納粹意識勢力的發展。
最明顯的例證是,1999年10月奧地利國會改選,極右派自由黨竄升為奧地利第二大黨後爭議不斷,自由黨政治主張極右,一直處於奧地利非主流政治的邊緣地帶,但是自由黨進入聯合政府後,奧地利成為歐洲第一個有右極派政黨進入政府的國家。
結果在德國主動之下,當時的歐盟14國對奧地利實施了長達七個月的制裁措施;即使到了制裁取消,當時的德國施若德政府也明確表示,「看不出有任何對奧地利政府道歉的理由」。
德國如此在意的原因,是爭議性人物奧地利自由黨黨魁海德(Joerg Haider),他在選舉期間曾經「讚揚」發動二次世界大戰,為歐洲帶來浩劫的德國納粹獨夫希特勒的若干作法,例如讚揚希特勒「有紀律的就業政策」,或納粹黨衛軍退伍軍人是「品性良好的善良公民」。
海德後來宣布辭去自由黨黨魁,退出聯合政府,舒緩奧地利與歐盟間的緊張情勢,他後來於2008年10月的一場車禍中去世。
德國人在遏止種族意識和新納粹意識型態的宣傳散布這件事情上,嚴以待人,其實也極為律己自持。
德國於1999年12月17在柏林與美國、數個東歐國家以及猶太團體達成國際協議,賠償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德國納粹政權統治地區受迫害強制從事工作的納粹奴工100億馬克(當時幣值約新台幣2200億元),根據協議德國政府必須賠償每名納粹奴工1萬5000馬克。
這項協議是德國政府賠償德國過去在二次世界大戰中罪行的一小步,也是匡正嚴重侵害人權行為的一個小努力,對許多人來說,這筆錢並不真的意味是錢,他們所要的是承認他們所曾經受過的苦難以及正義還給他們的公平。
其實德國在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已陸續付出600億美元賠償給受到納粹迫害的受難者,對納粹奴工的最終賠償,被德國視為是在20世紀結束前,德國二次大戰痛苦回憶的一個終點。
100億馬克賠償金中的一半來自德國65家重要的大型企業,其中包括西門子、福斯汽車等赫赫有名的大集團,這些公司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經利用被納粹迫害的奴工從事生產。1051224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