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藝術家與科學跨界創新 李璵的太空種子

2016/8/13 11:19(8/13 11:30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創客風潮來了專題之四十八(中央社記者蔡素蓉深圳13日電)「我把每個人一生的數位資訊,儲存在嗜極微生物DNA裡,一旦太空種子降落在另一個星球,發散裡面的嗜極微生物,人類的智慧就可能以數位資訊方式,在其他生物裡以生命形態延續下來。」李璵一邊示範作品,一邊說明。

2016年6月,李璵在中國大陸深圳市柴火創客空間的實驗室,對中央社採訪團隊現場一一拆解解釋她進行中「空間種子(Space Seed,太空種子)」的作品原型。她翻閱設計圖,逐一闡述這項創作的思維。

為了激盪創新創意想法,柴火創客自今年起對全球創客甄選駐場創客(Maker in Residence),每批駐場3個月,柴火提供每名創客每月人民幣5000元(約新台幣2萬3500元)經費,讓他們這段期間可以安心創作。

李璵是柴火創客首批駐場創客。不過,一直到幾年前,李璵還是一個離創客圈很遙遠的藝術家。

李璵出生在雲南,從小就喜歡文學和藝術,愛做夢、愛思考,大學畢業後,不顧家裡反對,去了法國,頭幾年並不順遂,常為了學費而焦頭爛額,轉赴日內瓦求學,才找到自我,成了設計師與藝術家。

完全釋放自己的想像與創作力後,李璵作品陸續在米蘭國際設計週、日內瓦設計日展出,其中一項得獎作品收錄於瑞士洛桑當代藝術博物館。「太空種子」的構想在跨文化、跨界激盪的過程中慢慢醞釀而生。

為了這個作品,她曾求教於歐洲航太、生物技術、核能以及其他各領域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多學科的合作、知識的分享、激盪出群體智慧,大家一起合作改變社會,這種學習過程令人很舒服。」李璵說。

太空種子有點類似「時空膠囊」的概念,談到從小到大的生活與求學歷程,李璵說,外公非常有智慧,小時候就喜歡跟外公聊天,長大後,心裡常想著要有什麼辦法可以保存人類的智慧。

她說,一旦太空種子降落在另一個星球上,嗜極微生物得以存活下來,那麼儲存在嗜極微生物DNA裡人類數位資訊就能以另一方式延續下來。這些數位資訊也可視為人類文明的微小縮影。

李璵「空間種子(太空種子)」的構思既前衛又玄妙,柴火創客空間創辦人潘昊笑著對中央社記者說,「你不覺得這個作品會令人腦洞大開(想像力豐富)嗎?」

潘昊認為,「與眾不同是創新的基礎,社會上需要更多與眾不同的想法,未來才可能誕生更多新產品與新商業。」

因此,柴火所甄選通過的駐場創客的計畫或作品,不一定要進行商業化,但會很好玩、很酷、很有趣,也會有跨界的合作。

來到深圳的李璵,非常如魚得水,她常常到華強北商場或沙井電子商場,一一選購所需的電子材料,一邊與商場聊天。在這兒,她也遇到來自各個不同領域、不同國家的創客,彼此互相激盪創新想法。

不過,李璵6月中旬以「空間種子(太空種子)」向深圳科技創新委員會所提出的補助申請案,最後並沒有通過。

她有點沮喪,也有點惱怒,因為評審委員一開頭就問,這個計畫要怎麼賺錢,而且認為作品毫無商業化的價值。

李璵說,「一個只想著賺錢、只想著技術的國家,從沒想到我們是屬於整個宇宙的,這樣一直發展下去,整個社會只會愈來愈功利。」

她心有所感的接著說,「現今的中國年輕人都想著怎麼賺錢,非常實際,有點浮躁,沒有想過更遠一點的事,生命的意義真的不只在賺錢而已。」

李璵說,自己並不反對創業,但創客文化不能只導向創業,創造性、獨特性才是更重要的內涵。而中國的教育制度與傳統文化常常禁錮了大家的創造性。

一個在中國極為少見,不以創業為導向,以追求人生終極價值,結合科學與藝術的跨領域創客,李璵下個階段要再回到瑞士求職。

但她還是打算繼續當個跨領域的maker,她說,「世界上最好的學校,就是透過網路自學,網路上有自己所需要的任何開源軟體與開源硬體。」

「我不需要賺很多錢,我要享受生活,也想繼續追求人類與生命的價值。」李璵對自己的人生意義下了這個結論。1050813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請繼續下滑閱讀
天堂向左深圳向右 移民城市的創業潮
172.30.14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