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特派專欄 已婚單身選項讓美國人不自在

2016/7/4 10:52(7/4 11:38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特派員看世界專欄(中央社記者廖漢原華盛頓3日專電)美國獨身人口已過半,但社會機制仍以婚姻作為基礎,如今許多人對政府表格與保單上的已婚和單身選項感到不自在,婚姻議題還是得以政治手段來處理。

39歲的丹妮絲(Dennis P.)在華府工作購屋獨居,身邊偶有男友,她社交生活豐富,不愁沒地方打發時間,結婚暫時不是她的人生選項,每週3堂的瑜伽課極少缺席。

47歲的克里斯(Chris S.)沒有婚姻紀錄,但有個女兒,經過一次被他形容為糟糕透頂的關係後,此後不再考慮婚姻,不過克里斯身邊有個長達10年的「固定女友」米亞(Mia K.)。

美國愈來愈多人對政府表格與保險單上,已婚與獨身的兩元分類感到不自在。

現代社會有人離婚但仍同住在一個屋簷下,有伴侶長期相守但沒結婚,有人喪偶仍維持家庭生活,有人結婚卻伴侶不斷,關係狀況浮動,很難在兩個框框中打勾或打叉。克里斯就不認為他的情況屬單身。

如今美國民眾在29歲前結婚者只有2成,1960年時有6成,美國的已婚女性在2009年已降至5成以下,但社會機制包括賦稅、繼承與保險,仍建置在婚姻的基礎上,21世紀的制度必須回應。

紐約雜誌(NY Magazine)記者崔斯特(Rebecca Traister)的新作「單身女郎們」(All The Single Ladies)認為,女性的生命有了選擇,她們未必不想要婚姻,而是如果婚姻未能改善生活,女性寧願等待,智慧生活的品質高於婚姻本身。

紐約大學社會學者克萊能伯格(Eric Klinenberg)2013年的著作「走向單身」(Going Solo)指出,如今單身者無論是20還是80多歲,當中多數人高度投入現代社會生活,也有證據顯示,獨身者的心理健康與生活型態比已婚者來得好。

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報導認為,現代人情愛生活的光譜與彈性極大,稅務與政府補助計畫須納入單身考量,這屬於政治事務。

美國最高法院、白宮與五角大廈近期分別為墮胎與跨性別者權益做出政治性決定,連串社會運動爭取的不外是社群、性別與族裔間的平等,不過獨身是變動的現象,難有一致訴求。

換個角度來看婚姻,現代婚姻的經濟與社會成分增加,情愛成分減少,一生一世的誓言不變,但人們對婚姻的期望大幅提高,除了傳統的門當戶對外,太多條件必須「速配」,所謂的靈魂伴侶,不過是婚姻對象標準提高的文化性包裝,尋尋覓覓,不肯妥協,恐怕難以實踐。

婚姻與獨身是社會結構的一體兩面,如今充滿流動性,遲婚加上婚姻與單身的意義模糊,社會制度也得跟隨調整。1050704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172.30.14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