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爾蓋茲小學就進入叛逆期 遇見改變一生的諮商師【書摘】
![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從小學就進入叛逆期,習慣在書中找答案、靠閱讀大量吸收新知,在腦中逐漸建立心智模型。(作者提供)](https://imgcdn.cna.com.tw/www/WebPhotos/800/20250211/2000x1367_wmkn_3024696327871_0.jpg)
(中央社網站)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成名很早,世人對他的成就如數家珍,他在科技、永續、慈善領域,甚至每季推薦書單的影響力都很驚人。蓋茲在親筆自傳《原始碼》透露,形塑他一生的關鍵其實都在他早年的成長歲月, 「成功故事常把人簡化成某些刻板印象:神童、天才工程師、充滿矛盾的商業大亨。我的故事,充滿許多非我能控制的獨特情境,塑造了我的性格,影響了我的選擇。」
蓋茲20歲從哈佛輟學、創立微軟,31歲成為當時最年輕的白手起家全球首富。他成立全球最大的私人慈善基金會,投身慈善事業,用智慧與財富,致力於解決氣候變遷、全球健康與美國教育等重大挑戰。他對於科學與科技創新的看法,一直是世人追蹤的焦點。
雖然坊間有許多關於蓋茲的書籍,這次他親自提筆,梳理他的成長,首度揭露形塑他一生的重要影響與關鍵特質。他很早熟、小學就進入叛逆期,習慣在書中找答案、靠閱讀大量吸收新知,在腦中逐漸建立心智模型;他喜歡數學與邏輯的秩序,小學就想成為「每天都在解決問題的科學家」。中央社取得授權與您分部這本自傳的部分內容。
我正在和我爸媽打仗
小學5年級時,我只有在自己的腦中感覺最自在。我有感興趣的事,但我的成績很差,與家人的爭執也愈來愈激烈。那段期間,有時候我會連續幾天沒說話,只有吃飯和上學時才會走出房間。叫我吃飯,我不會理你。要我收拾衣服,不可能。清理餐桌,沒反應。叫我上車出門吃晚餐,沉默不講話。很多年後,我父母告訴記者,有一次我母親試圖讓我開口說話表達時,我生氣地說:「我正在思考!你難道都不會思考嗎?你應該試試看。」我必須很痛心地承認,這是真實故事。
有時候我特別怕聽到我爸下班回家時咚咚咚的腳步聲,他進門跟我母親打招呼,我會聽到父母低聲交談,媽媽會告訴他當天我們發生了哪些爭執,或是我在學校又遇到什麼問題。沒過多久,我爸就會下樓走到我房門前。有幾次,我被他打屁股。那種情況很少發生,我看得出來,他打我時自己也覺得很受傷。我覺得他不完全認同我媽嚴格的教育方法。但是在教養小孩這方面,他們是同陣線的合作夥伴,所以他永遠會站在她那一邊。
有段時間,我父母報名參加了教會辦的父母效能訓練(Parent Effectiveness Training)。這種課程發展於1960年代,主張父母應該傾聽孩子的需求,不要使用懲罰性管教。這是現代教養模式的先驅,強調父母與孩子之間更像是合作關係、地位更平等。回顧過去那段時間,我意識到我爸媽一定是非常挫折,才會採取這種方式,我媽想必是真的非常辛苦,才會承認自己需要外界的幫助。後來我聽到克莉絲蒂回想這段經歷時,也感到很愧疚,我的行為消耗了母親幾乎所有的精力,讓她心力交瘁。
我不確定我父母在那個課程堅持了多久,但無論他們做了哪些嘗試,全都無效。某天晚餐時,我們之間的緊張關係達到了頂點。我和母親再度發生爭執。我想不起來原因,只記得我像往常一樣無禮、自作聰明。從接下來發生的事情來看,我想必說了特別刻薄的話:坐在餐桌另一側的父親拿起一杯水往我我臉上潑。我當場愣住了,眼睛直盯著餐盤。「謝謝你幫我洗澡,」我說,然後慢慢放下叉子、起身下樓走回我的房間。我從未見過溫和的父親發脾氣。看到我把我爸逼到那種狀態,對我來說也很嚇人。
因為我製造了太多混亂,我父母只好向查爾斯.克雷希博士(Dr. Charles Cressey)求助。他是一名社會工作者,經營自己的診所。他的專長是教導醫學院學生如何對待病人,以及協助解決伴侶關係問題。我們全家一起參加了第一次面談,但每個人都心知肚明,原因全都是為了我。
「我正在和我爸媽打仗。」我告訴克雷希博士。
![比爾蓋茲形容早在「回饋社區」這個名詞開始流行之前,他的父母親就信奉且力行此一信念。圖為比爾蓋茲與與家人合影。(作者提供)](https://imgcdn.cna.com.tw/www/WebPhotos/800/20250211/2000x1367_wmkn_72541724667065_0.jpg)
每個星期六早上,我爸媽會開車送我到克雷希博士的診所。等待時,我可以透過石膏牆聽到在解決婚姻問題的夫妻針鋒相對的說話聲。我第一次去面談時心想:這些人是真的有問題需要解決。我為什麼要來這裡?
你很難遇到比克雷希博士更平易近人、更富有同理心的人。他總是能引導我敞開心扉,他會問聰明、有見解的問題,包括我過去一週的生活、學校的事情、以及我跟媽媽之間的關係等等。在正常情況下,我多半會拒絕回答那些問題。但是他似乎是真心對我說的話感興趣,而不是為了引導我接受某種教導,或是想要引導我產生什麼行動。克雷希博士本人也非常有趣,但他不太談論自己的事,他關注的焦點是我。他總是提出問題,從不會告訴我應該要怎麼想,或是我做對了什麼、做錯了什麼。「你會贏的,」他向我保證,沒有解釋更多。
回想起來,我明白他其實是在引導我自己得出結論。透過我們之間的談話,我發現克雷希博士是對的,在我自己想像的親子戰爭中,我一定會贏得最後的勝利。隨著我不斷長大,我會變得愈來愈獨立,終有一天,我會獨立生活。在此期間,不論是現在或未來,我父母都會一直愛我。這樣多好啊?贏得這場戰爭,又不會失去父母的愛。克雷希博士沒有對我下指導棋,而是幫助我理解到:一、我的父母愛我;二、我不可能永遠待在他們的屋簷下;三、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他們是我的盟友;四、他們並沒有做錯什麼事,一直覺得他們有錯,是很荒謬的想法。與其浪費精力與父母抗爭,我應該把精神放在學習將來在社會上需要的技能。
後來我才知道,克雷希博士的童年過得很辛苦,他曾經被虐待,但戰後決定放下心中的憤怒,將人生奉獻給他所形容的「把愛傳遞出去」。他當然知道,跟他小時候的經歷相比,我的問題根本微不足道,跟他的許多客戶相比也是。但是他從來沒有貶低我當時正在經歷的煩惱。他曾對我說:「你是幸運的孩子。」我凝視著窗外的景色,沒有回答。但我心裡知道,他是對的。
後來,父親跟我分享了克雷希博士對他們說的話:「放棄吧,」他對我父母說,「他會贏的。」放手吧,不要強迫,給你兒子更多自由。
多年後,我父親回想起那次訪談,他告訴我,他和我媽當下非常震驚。克雷希博士的建議讓他們希望破滅了,原本他們期望博士可以分享一些可執行的行動建議,幫助我重回正軌。對他們來說,放手看起來就像是認輸,是無計可施時才迫於採取的行動。對我媽來說尤其困難,因為她遇到問題的解決方法,一向是加倍努力。
我與父母的關係逐漸改善。不是因為他們突然之間放手讓我想做什麼就做什麼,而是克雷希博士的建議改變了我的心態,讓我重新調整要把力氣放在哪裡。
許多年後,準確來說是1980年,我去電影院看剛上映的「凡夫俗子」(Ordinary People)。從那之後我又看了好幾遍,每次都忍不住哽咽。當時的我太年輕、充滿迷惘,經常與追求完美、特別是希望在外界眼中很完美的母親發生衝突。我父親就像唐納.蘇德蘭(Donald Sutherland)飾演的律師,竭盡全力維持家庭的穩定。而就像電影中康拉德(Conrad)的境遇,我也遇到一位優秀的諮商師,幫助我理解自己的處境、引導我自己找到改變的方向。(書摘由天下雜誌出版授權;編輯:簡莉庭)1140211
![原始碼:成為比爾.蓋茲](https://imgcdn.cna.com.tw/www/webphotos/BookItem/2025/2083x2672_38924345862.jpg)
- 作者|比爾.蓋茲(Bill Gates)
- 譯者|吳凱琳
- 出版社|天下雜誌
- 出版日期|2025/02/05
- 比爾蓋茲小學就進入叛逆期 遇見改變一生的諮商師【書摘】2025/02/11 12:22
- 2025/01/30 12:14
- 2025/01/22 10:14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