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巴黎住房難覓家庭選擇出逃 11年人口流失6%

2025/1/13 07:41(1/13 07:51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據上個月公布的人口普查,巴黎居民不斷出逃,到郊區尋找更大空間,11年流失6%。巴黎人口密度歐洲之最,房價高,缺乏適合家庭的大面積住房,且觀光短租暴增,加劇居住困境。中央社記者曾婷瑄巴黎攝  114年1月13日
據上個月公布的人口普查,巴黎居民不斷出逃,到郊區尋找更大空間,11年流失6%。巴黎人口密度歐洲之最,房價高,缺乏適合家庭的大面積住房,且觀光短租暴增,加劇居住困境。中央社記者曾婷瑄巴黎攝 114年1月13日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曾婷瑄巴黎12日專電)根據法國最新人口普查數據,花都巴黎居民不斷流失,且幅度越來越大。主要原因為住房,巴黎人口密度歐洲之最,房價高,且缺乏大面積住房,導致有了孩子的家庭選擇往外搬遷。

法國國家統計及經濟研究局(INSEE)近日公布的最新人口普查,法國首都巴黎人口逐年減少的速度增加。2022年1月巴黎人口約211萬,較前年少了近2萬人;等於減少0.9%人口,為近年最大降幅。

過去6年,巴黎居住人口少了逾7.6萬人,換言之,每年都有約1.3萬居民搬離巴黎。據統計,與2011年高峰相比,11年間巴黎已經流失近14萬居民,等於6%的居民決心逃出花都。

法媒指出,這樣的「出逃」現象50年代起出現,2000年代人口轉為正成長。但自2010年起人口流失再現,近10年來尤為明顯。根據推算,若趨勢不變,2040年巴黎居民恐為199萬至214萬之間。

這樣的減少趨勢每年都被反對派用來審視並用來批評巴黎市長伊達戈(Anne Hidalgo)的政策;市政團隊則解釋,是因為住房危機導致出生率下滑。

巴黎人報(Le Parisien)指出,根據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之後的幾份民調,巴黎人出逃的主因為尋求更好的生活模式、接近自然與遠離噪音。

民調公司Ipsos去年11月底公布的調查也顯示,巴黎人對於城市清潔、交通與安全感到不滿;僅約3分之1受訪者對市府團隊在這些議題上的行動表達滿意。

世界報(Le Monde)則指出,巴黎人口確實在流失,且與出生和死亡率沒有關係。相反的,巴黎仍擁有人口紅利,過去幾年人口自然成長率為0.58%,但仍無法彌補離開巴黎的人口數。在法國所有10萬以上居民的城市,巴黎人口流失速度高居第二,僅次於東部城市繆路士(Mulhouse)。

巴黎人搬遷後,大多都選擇落腳近郊大巴黎法蘭西島(Ile-de-France)大區,使得巴黎市成為法蘭西島大區內唯一人口流失的省份。法蘭西島居民人數平均每年增加0.36%,大致與法國平均同步。

研究指出,在COVID-19疫情期間,確實有一波巴黎居民出逃。然而影響人口流失的最大因素仍是住房,除了房價高漲、借貸不易外,高空房率以及Airbnb等旅遊短租的大舉入侵也是導致巴黎人決心搬遷的原因。

巴黎都市化研究室(Apur)表示,許多離開的都是在巴黎找不到適合家庭需求住房的年輕爸媽,「也因此即使巴黎每年有3萬名新生兒,在人口金字塔中5歲以下幼兒卻只有2萬名」。

巴黎市作為歐洲人口最密集的城市,寸土寸金,住房平均面積也小,40%的居民都住在40平方公尺(12坪)以下的居所,超過一半居民住在一或兩房公寓。

離開巴黎,才能擁有更大的空間。巴黎人搬到巴黎近郊後新房平均面積為59平方公尺(近18坪),而在巴黎舊居平均卻只有44平方公尺。

家庭出走,單身人士入住。INSEE指出,新搬進巴黎的住民3分之2都是單身,其中學生身份的新住民人數每年都在增加。除18-24歲的年齡區間外,其他年齡層的人口都是負成長。

此外,近年來巴黎用來做觀光短租的住房數量暴增,已達到10萬戶,使得房產市場上物件更為稀缺。

google news透過 Google News追蹤中央社

巴黎市府推出政策盼遏止歪風,包括觀光短租必須是房東的自住房,且一年內不得短租超過90天,否則將面臨高額罰款。而巴黎空屋數量也持續增加,包括投資住房,都加劇居住大不易的困境。

巴黎市每平方公里擁有約2萬位居民,人口密度程度排名全球第7,幾乎與印度加爾各答一樣。因此也有部分人士認為,巴黎人口出走能減緩城市與自然環境的壓力,舒緩交通負荷與居住污染,或許不全為壞事。(編輯:高照芬)1140113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