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三中全會在即 分析預料幾乎沒大膽舉措
(中央社台北21日電)中共20屆三中全會將於7月召開,綜合多名專家分析,會議不太可能公布很多大膽的經濟改革,很可能聚焦於結構改革來推進中國領導人習近平的經濟重點,即投資於科技等,及在多個領域定下基調,實現「中國式現代化」。
香港南華早報今天報導指出,以1978年、1990年代及2013年的三中全會為例,會議的決定都是中國經濟更加自由的好兆頭,如2013年中共總書記習近平表示,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
但報導指出,預計在今年三中全會,中國的策略將更多考慮外部因素。雖然外界對三中全會會有大膽舉措的期望很低,但分析人士認為,仍值得留意中國如何實現習近平經常提到的「新質生產力」及「中國式現代化」的目標。
分析人士認為,鑑於最近歐洲議會選舉所強調的全球化大幅倒退,及保護主義和右翼政治的興起,這一點尤其重要。
報導表示,三中全會的決定也測試中國領導層是否有能力應對針對中國的「去風險化」,及與美國和西方國家在市場上及科技上的激烈競爭。
這些挑戰都與中國內部問題,如人口老化、消費及投資信心低迷交織在一起。
報導引述美國智庫亞洲協會政策研究院(Asia Society Policy Institute)中國政治研究員牛犇(Neil Thomas)表示,市場情緒仍然低沉,需要大膽舉措才能挽回對中國經濟的信心,但任何人期望今次三中全會會像1978年的三中全會,前中國領導人鄧小平推行市場開放及改革,很可能會失望。
牛犇表示,今年三中全會不太可能公布很多經濟學家及企業家期望的大膽經濟改革,取而代之很可能聚焦於結構改革來推進習近平的經濟重點,即投資於科技、製造及人力資本。
牛津大學中國中心的經濟學者馬格諾斯(George Magnus)表示,對中國來說,在全球科學上及科技上取得第一是其目標,就像美國一樣,也是邁向領導第四次工業革命,及顛覆全球經濟秩序以有利於中國的道路,所以三中全會聚焦於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策略。
報導另引述專家表示,中國很可能會發行更多債券,從而在財政上支持發展科技。三中全會很可能會為擴大發債做好準備,籌集得來的錢不會用於提振消費,而是用於支持科學及科技項目,及提升工業發展,來打破西方的阻撓。
獨立政治分析家陳道銀表示,除了強調新質生產力外,三中全會很可能會在多個領域定下基調,以實現「中國式現代化」。
陳道銀有此分析,是因為習近平今年5月在山東考察時與多名國企負責人及專家召開座談會,當中提到「緊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堅決破除妨礙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著力破解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和結構性矛盾」。
全球性策略諮詢與公關公司Teneo專研中國政治風險的總經理維爾道(Gabriel Wildau)表示,三中全會會安撫投資者及企業家,說服他們中國領導仍然重視經濟成長、私部門和市場力量。
報導指出,除了經濟改革外,三中全會是一個展示對黨內團結的場合。
觀察家也會留意,三中全會會否就此前一些高層突然落馬作出相關公布。如前中國外交部長秦剛及前中國國防部長李尚福被免職,中國官方沒有解釋原因。兩人仍是中央委員會委員。(編輯:陳鎧妤/廖文綺)1130621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