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科雷希多島 馬尼拉灣口堡壘銘記菲律賓二戰歷史

2022/10/3 17:31(10/3 17:52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陳妍君科雷希多島3日專電)科雷希多島位於馬尼拉灣口,二戰美軍將領麥克阿瑟就是從這裡撤離菲律賓,在澳洲發表「我將會回去」的著名談話,這座海上堡壘也成為銘記菲律賓二次大戰歷史重要據點。

科雷希多島(Corregidor)形狀如蝌蚪,是構成馬尼拉灣海港防禦的最大島嶼,就像一座佇立馬尼拉灣口的堡壘。

導覽員裴烏莫(William Payumo)表示,科雷希多島名稱來自西班牙文corregir,意謂修正。西班牙統治時期,船隻抵達馬尼拉前,必須到這座島嶼檢查文件並修正錯誤,科雷希多島因而得名。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菲律賓仍是美國殖民地,美國則從1902年起在科雷希多島修建防禦工事。

裴烏莫說,科雷希多島戰略位置重要,為保護馬尼拉免受海上襲擊,美國當時斥資1.15億美元興建軍事設施,不僅砲台、營房、餐廳、圖書館、保齡球場、舞廳等一應俱全,甚至還有室內游泳池,「他們稱這座島嶼為軍事天堂」。

1942年4月9日,由菲律賓人和美軍組成的美國遠東軍在巴丹半島戰役(Battle of Bataan)敗北,撤退到科雷希多島。美軍菲律賓軍區司令溫賴特(Jonathan Wainwright)於5月6日宣布駐菲美軍無條件向日軍投降。

科雷希多島重要二戰遺跡之一是馬林塔隧道(Malinta Tunnel)。裴烏莫告訴中央社記者,馬林塔隧道由菲律賓囚犯歷時10年人工挖鑿而成,由於它位於350英尺厚的堅固岩石下,二戰時被當成防空洞使用,還建了一座1000張病床的醫院。

他表示,約6000名菲律賓和美國軍人當時在不見天日的隧道裡生活近半年,生活條件惡劣且無電可用。美屬菲律賓自治邦總統奎松(Manuel L. Quezon)於1941年12月30日在馬林塔隧道宣誓就職,還在隧道裡待了將近2個月,馬林塔隧道一度成為戰時的菲律賓總統府所在。

裴烏莫說,馬尼拉於1941年12月26日成為不設防城市(open city),放棄抵抗日軍後,時任美國遠東軍司令麥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將總部移到馬林塔隧道內。

他表示,因戰況日益危急,麥克阿瑟於1942年3月11日離開科雷希多島,赴民答那峨後再前往澳洲,並在澳洲發表「我挺過險境且我將會回去(菲律賓)」(I came through and I shall return.)的談話。

裴烏莫說,隧道內還留有一處「脫逃通道」,麥克阿瑟就是從那裡避人耳目離開馬林塔隧道。

另外,巴丹半島陷落時,菲美混血的電台播報員雷耶斯(Norman Reyes)就是在科雷希多島宣布「巴丹已經淪陷」。

裴烏莫說,科雷希多島另一個景點是「日本和平公園」。菲美士兵收復科雷希多島後,將戰死或自殺的4000多名日軍遺體埋在此處,但戰後日軍墓地掩沒於荒煙蔓草間,直到一名美國退伍軍人50年後找到一張老照片,才定位出墓地所在,並將此處闢為公園。

他表示,科雷希多島現在是和平與促進國際相互諒解的島嶼,歡迎所有人造訪。

裴烏莫說,旅客可以搭上具歷史感的導覽車,一覽美軍在島上的營房、砲台和防禦工事;也可以帶著自行車,到島上進行自行車之旅或健行、賞鳥;島上也有沙灘,供遊客進行水上活動,或帶上浮潛裝備來此浮潛,享受科雷希多島自然風光。(編輯:黃自強)1111003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172.30.14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