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立陶宛友台遭中國經濟霸凌 美媒籲盟友團結反制

2022/1/13 11:54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紐約12日綜合外電報導)立陶宛深化與台灣關係,屢遭中國政治打壓、經濟杯葛。美國媒體在社論中表示,立陶宛盟友應付出更多努力,協助立陶宛抵禦中國施壓,並設法應對未來這類脅迫。

彭博社論指出,台灣去年11月在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設立「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後,引發中國強烈不滿,立陶宛近幾週來面臨的壓力急劇增加。北京當局連日升級警告批判力度後,將兩國外交關係降至代辦等級,甚至暫時將立陶宛自海關報關系統刪除,切斷雙邊貿易。北京如今據報正將矛頭對準立陶宛製造的零組件,告誡跨國公司將立陶宛踢出供應鏈。

自2009年來,至少有5個歐洲國家激怒中國,除了立陶宛,丹麥接待西藏流亡宗教精神領袖達賴喇嘛(Dalai Lama)、捷克聲援台灣、挪威和瑞典大張旗鼓地批評中國侵犯人權,瑞典甚至禁止中國5G技術,都招致中國不滿。

美國媒體報導,觸怒中國的印太地區國家受到的懲罰更加嚴厲。北京曾因領土爭端,切斷對日本的稀土供應,南韓則因部署美國終端高空防衛系統(THAAD,薩德)讓北京大為光火,掀起中國消費者抵制樂天等韓國企業的浪潮,澳洲、加拿大和菲律賓也曾因各種原因激怒中國,導致數十億美元出口商品遭到封殺。

中國與美國祭出制裁的不同之處在於,美國對伊朗和北韓等國的制裁透明,且是在明確的法律框架內提出,中國的行動往往不公開,以保持推諉的能力,目的在於壓制批評聲浪。這種策略只會隨著中國實力增長而變得更具吸引力,北京未來的施壓行動勢不可免,尤其是在立陶宛等國家可能被迫屈服的情況下。

迄今為止,西方的反應仍不及中國的挑戰規模。在立陶宛提出請求後,歐盟直接向世界貿易組織(WTO)和中國官員提出相關問題,而美國、英國、法國和德國則表達了對這個北約盟友的支持。不過,在大多數情況下,立陶宛只能自謀生路,如同其他許多處於類似境地的國家與企業。一項能使歐盟透過限制金融服務、貿易和投資來應對經濟霸凌的「反脅迫工具」法案,還得等上好幾個月才能獲得批准。

就短期而言,立陶宛盟友應付出更多努力,協助立陶宛抵禦中國施壓。台灣宣布設立規模2億美元「中東歐投資基金」投資立陶宛產業後,再加碼10億美元融資基金,推動台灣與立陶宛雙邊企業合作,並購入滯留在中國港口的立陶宛貨櫃。歐盟應向受中國限制直接影響的企業和工人提供賠償;歐洲政府可與美國和其他夥伴合作,幫助立陶宛商品尋找新市場和關鍵輸入的新來源。歐盟官員也應該對中國領導人明確表示,絕不容忍干預單一市場的做法。他們應該加快蒐集證據的腳步,向世貿組織提出正式投訴。

與此同時,志同道合的國家應該加強防禦,以應對未來這類脅迫。反制措施的威脅可能無法直接嚇阻中國,尤其是在攸關台灣這類敏感議題上。但較充裕的準備有助抵消中國施壓的不利影響。例如,各國政府可為淪為目標的企業設立一個正式的救濟基金,同時為較可靠盟友「建立夥伴關係」關鍵供應鏈提供額外激勵措施,也應該追蹤和宣傳國內企業受到的威脅,其中有許多從未攤在陽光下。

協調行動至關重要;德國今年主辦七大工業國集團(G7)峰會時應努力達成共識。立陶宛不會是最後一個因為激怒中國而付出代價的國家。審慎、協調一致的行動可減緩這類衝擊,且可能鼓勵北京尋找其他方式表達不滿。(譯者:劉文瑜/核稿:嚴思祺)1110113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請繼續下滑閱讀
點名中國施壓立陶宛 法外長:迫切推動反脅迫措施
172.30.14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