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重創泰國 失業者和街友受助自助重獲新生
(中央社記者呂欣憓曼谷9日專電)COVID-19疫情重創泰國經濟,許多人因此失業甚至流浪街頭,非政府組織協助無家可歸或因疫情失業的民眾尋找工作機會,逐步建立經濟自給自足的能力,讓他們有了重生的機會。
涼季的尾聲,1月的曼谷艷陽高照,一大清早在小巷弄內,有一群人俐落地在路邊穿上背心,手拿打掃用具,開始沿著街道清掃,接近中午時分打掃完畢,大家站在路邊一邊聊天一邊喝水,儘管疲憊,臉上卻盡是滿足的表情。
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席捲泰國,政府為了遏阻疫情實施了好幾輪的封鎖措施,去年4月爆發的第三波疫情更重創泰國經濟,泰國去年第3季失業率為2.25%,創下2005年以來新高。
受到疫情衝擊且影響最深的往往是經濟弱勢族群或是年長者,今年69歲的彭詩麗(Pornsiri Chankrachang)本來在市場賣東西,因疫情失業,在朋友推薦下她向鏡子基金會(Mirror Foundation)求助,一年多來有時清掃街道,有時整理倉庫,通常一天工作下來可以獲得400到500泰銖(約新台幣329到411元)不等的收入,比起剛失業的時候狀況好了許多。
總部位於曼谷的非政府組織鏡子基金會協助無家可歸的人擁有謀生能力已經10多年,鏡子基金會負責人斯堤朋(Sitipong Chuplajon)接受中央社訪問時表示,讓無家可歸的人變成有家的人非常重要,這樣他們才能提昇生活品質,而讓無家可歸者有家的方式,就是要讓他們有收入。
除了長期幫助無家可歸者獲得資源,鏡子基金會從2019年7月發起「僱用我吧計畫」 (Jang Wan Kha Project),讓因疫情失業的人士可以有一些餬口的收入,多數工作是清掃街道和整理倉庫,而計畫的資金來自民眾給基金會的捐款。
斯堤朋說,參與計畫的多數是年長者,基金會依每人需求把他們分為4種群組,有人領社會福利補助,一週只需要工作1到2天就能維持基本生活,有人完全沒有收入,就必須工作4天,收入才足以維持基本開銷。
對經濟弱勢的年長者來說,出門工作除了有收入外,能和不同的人見面聊聊天,更是一件愉悅的事情。斯堤朋說,如果讓年長者只是在家等著領救濟金,可能不是很適合,年長者出門工作可以有收入,心情更好,對於心理健康有好處。
從經濟角度來看,斯堤朋說,無家可歸者收入增加,生活品質也會提高,可以買生活必需用品,還可以選擇想吃的東西,生活狀態更加穩定,也有不少人參加計畫後有了固定收入,就能夠租房子住,「從無家可歸者變成了有家的人」。
這項計畫不只幫助經濟弱勢族群獲得溫飽,更讓他們有能力自給自足重獲尊嚴,生活穩定後,有了重新開始的機會。
66歲的蘇瓦(Suwat Maipienwong)疫情前是工程承包商,疫情後工作不穩定,加上投資賠錢,因此開始在街頭流浪。蘇瓦加入鏡子基金會的計畫後,每個月有了固定收入,可以租房子住,也能開始存錢,擺脫了流浪街頭的生活。
和疫情前相比,現在的生活當然還沒那麼好,但蘇瓦已經很滿足,「現在可以好好地生活,生活不會太困難,也不用一直依賴別人施捨,以後還是有機會繼續做其他的工作,因為我有存下來一些錢,可以當成以後重新開始的資本。」
61歲的彭(Pong)也是無家可歸者,平常靠領社會救濟金或是拾荒過活,日子過得勉勉強強,加入鏡子基金會計畫後,每週工作一天有400泰銖收入,雖然手頭還是很緊,但總算有些收入,「雖然400不多,但很有用,感謝鏡子基金會給了我重生的機會。」(編輯:林憬屏)1110109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