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投書法媒:台灣失邦交 他國不能置身事外
(中央社記者曾依璇巴黎27日專電)中華民國在兩年多內失去5個邦交國,在台灣任教的法國學者何重誼投書法國「世界報」表示,中國對台灣動作頻頻,在國際法和戰略安全等方面,其他國家也無法置身事外。
在輔仁大學法語系任教的何重誼(Jean-Yves Heurtebise)23日投書世界報(Le Monde)表示,中國政府宣稱台灣是不可分割的領土,但從歷史和事實來看似乎都不能證實這種說法。
文章闡述,最早居住在台灣的人口並非漢族,而是南島民族原住民,首先對台灣進行實質政治管理的是西班牙人和荷蘭人,1683年台灣被納入大清帝國版圖,1885年「建省」,又從1895年到1945年由日本治理,隨著後來政治領袖蔣中正抵達,台灣的政府與中國大陸分離,自1990年代民主化以後,台灣在政治層面上徹底與中國大陸相異。
文章說,台灣是實質上獨立,甚至法理上也可以這麼說,因為台灣應可符合1933年「蒙狄維歐國家權利義務公約」(Montevideo Convention)的4項條件,即國家應具備永久人口、界定領土、不受他國統治的政府及與他國交往的能力關係。
何重誼在文中表示,中華人民共和國於1971年在聯合國代替中華民國,取得「中國」代表權,但所依據的聯合國2758號決議並未明確定義「中國」的地理範圍。
他說,中美洲國家薩爾瓦多於8月21日「拋棄」台灣、與北京建交後,承認中華民國的國家僅餘17個。「中國有兩重目的,一是藉由剝奪台灣的正式盟邦,企圖在發生直接軍事對抗時,盡量減少異議」;二是影響台灣的民主局勢,總統蔡英文任內已失去5個邦交國,這可能會給年底選舉帶來沉重壓力,至少中國方面會如此希望。
他表示,無論是多明尼加、布吉納法索或薩爾瓦多,與台灣斷交時的說辭都是「歷史和社會經濟的現實迫使我們改變方向」,顯示盟邦選邊站並非無利可圖。
文章談到北京搶奪台灣盟邦的行為與其他國家有何關聯時,提到海地媒體「自由海地」(Haiti Liberte)記者艾夫斯(Kim Ives)的評論,艾夫斯表示:「台灣只給海地一筆1億5000萬美元(約新台幣46億元)的借款用來電氣化(……),比起中國給海地用來更新太子港(Port-au-Prince)全部基礎建設的47億美元,顯得十分平淡。」
何重誼表示,這是「無情的買賣邏輯」,然而這種經濟援助竟能在聯合國衍生出決定某一國法律身分的聲音,以「國家資本主義在國際法上的無恥勝利」來說,大概沒有比這更昭彰的例子。
他再以中華民國的太平洋邦交國為例表示,一直有傳言指中國在萬那杜建造軍事基地,大家可以想像如果這些友邦倒戈,使這類軍事基地增加數倍,屆時紐西蘭和澳洲將深受影響,確保法屬太平洋島嶼的戰略安全任務也可能是白費力氣。
何重誼表示,民主的台灣擁有2300萬人口,台灣的命運在14億人口的超級專制強權面前,不能只視為中國的內部事務。(編輯:郭中翰)1070827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