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走在台灣斷層的法國人 公視紀錄片捕捉安朔葉身影

2021/12/1 11:08(12/1 12:21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台北1日電)公視紀實推出新作記錄已故法國地質學者安朔葉在台灣曾留下的足跡,透過他的學生與珍貴親筆地質調查手札,見證這名30年如候鳥般造訪台灣、愛著這塊土地的美麗故事。

安朔葉(Jacques Angelier)是法國知名地質學者,1981年首次拜訪台灣,從事大地構造及演化研究後,就對這座年輕、活力旺盛的島嶼一往情深。往後30年,安朔葉每年飛往台灣1至2次,帶領台法研究團隊翻山越嶺,走遍台灣重要地景。

安朔葉尤其集中於台東池上活動斷層研究,讓這塊斷層在全球地質界具有高知名度,每年都有多國研究地質的師生拜訪池上,也吸引池上人主動協助野外測量、尋找斷層露頭,獲得一張「池上榮譽鄉民證」。

這名被池上人稱為「白頭髮的法國人」、「安爺爺」的法國教授,彷彿與台灣有著說不清的緣分,熱愛烏龍茶、書桌上擺著羅漢果喉糖,還有用中文親筆寫下「台灣」2字,逾30本的野外地質調查手札,也收了10名台灣地質博士門生,驕傲自稱台灣是他第2個家。而打斷這趟每年例行回家之旅的,是突如其來的疾病,安朔葉於2010年在法國辭世,享壽62歲。

在安朔葉長眠後的11年,一部關於他的紀錄片「大地之心─一位斷層上的法國人」完成了。有人好奇主角缺席的作品如何呈現。掌鏡的紀錄片導演齊怡說,那名看著斷層測量儀器跳動,把斷層比喻成心臟,興奮喊著:「我摸到台灣的心臟了,因為你看那個地,在動、在跳」的法國人,他的身影、足跡,早已遍布台灣各個角落與學生、池上人的心中。

齊怡在2014年才認識安朔葉,決定拍攝紀錄片的契機,源於安朔葉的學生想替老師在池上成立紀念館,邀請曾是媒體人、丈夫是地震學家的齊怡,協助潤飾紀念館文稿。齊怡接受中央社記者專訪回憶,當她拿到安朔葉的手稿、照片及訪談影片時,心中突然有股衝動,「應該把他的故事拍成紀錄片」,致敬這名身體力行、一筆一畫勾勒出台灣肌理的老師。

「我拍得時候,都覺得安教授在天上看著我,默默幫助我」,儘管初期經費不足,一度得擱置拍攝計畫,齊怡6年多來仍邊工作、邊整理安教授的資料。2019年安朔葉的遺孀帶著兒女、孫子來台參訪安朔葉紀念館(池上地牛紀念館)落成時,齊怡也帶著攝影機記錄這些珍貴片段畫面,所幸在2020年獲得補助,有機會運用實踐。

得知安朔葉紀錄片得以動工時,他的10名台灣學生不但樂意受訪,還主動替齊怡惡補地質學,每個人講起安朔葉時,眼底總是滿滿地敬意與暖意,分享老師告訴他們:「地質不在教科書上,用腳走過才歷歷在目」,總帶著學生親自下田野調查,手把手教學,更不藏私地分享調查手札影本。

安朔葉常對學生說:「請你們坐在我的肩膀上,繼續往上爬」,並鼓勵學生要以台灣地質作為研究主題,因為「這裡是你們的家」。安朔葉認為做研究不是為了成就自己,而是造福人群。齊怡指出,從他的學生身上,彷彿都能看見安朔葉的身影,「他傳授的不只是知識技術,更是做學問與教學的態度」。

齊怡認為台灣何其榮幸,曾有名法國人每年像候鳥般飛來,把所有島嶼演化的密碼,細細記錄並傳授給台灣人。如今他的10個學生,幾乎都已學成歸國,循著老師曾走過的路,繼續將學知識、對土地的態度傳授給第2、第3代學生,繼續像池上飽滿的稻穗一樣,彎下腰聆聽台灣的心跳聲。

「大地之心─一位斷層上的法國人」將於3日晚上10時在公視播出。(編輯:張芷瑄)1101201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