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榮光燦爛聚焦反送中 呈現社運歌曲創作軌跡

2020/6/8 17:50(6/8 18:14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葉冠吟台北8日電)香港「反送中69大遊行」將屆滿一週年,公視播出紀錄片「榮光燦爛」,聚焦香港社運歌曲創作歷程,導演鄧卓儒表示,本以為只是簡單記錄過程,「沒想到表演者和我先後被逮捕。」

2019年6月,香港爆發大規模的「反送中運動」,反對香港政府提出「逃犯條例」修訂草案,不但引發百萬人大遊行,也逐步演變成激烈的警民衝突。在警暴陰霾下,香港人心惶惶。

同年8月,網路上一首「願榮光歸香港」,讓香港示威者重振士氣,甚至有匿名音樂人自發成立「榮光快閃團」穿梭商場街頭,演奏「榮光」為首的抗爭歌曲,民眾也聚唱應援,被視為香港社運國歌。

中央社記者視訊專訪「榮光燦爛」兩名導演,為現年25歲的林子穎與26歲的鄧卓儒,兩人除了暢談創作歷程,也談及在反送中運動中的見聞與遭遇。

林子穎2017年曾製作、跟拍香港本土派政治人物梁天琦的紀錄片「地厚天高」,被時代雜誌(TIME)列為抗爭者必看紀錄片。鄧卓儒則是自2014年香港雨傘運動,就投身街頭的影像紀錄工作者。

去年底,兩人受公視「藝術很有事」團隊邀請,製作「示威中的藝術」紀錄短片。

林子穎和鄧卓儒將鏡頭聚焦在反送中運動期間歌曲「願榮光歸香港」的創作歷程,以及「榮光快閃團」的街頭表演。他們盼透過紀錄片,凸顯音樂不再只是抗爭中的娛樂,而是成功團結香港示威者的樞紐;同時暴露香港社會街頭表演藝術,逐漸消失。

鄧卓儒表示,起初聽到「榮光」一曲只認為是眾多社運歌曲之一,直到在香港大型商場看到民眾群聚齊唱,「儘管不會唱、沒有音準仍努力大聲哼唱,吶喊口號,那個畫面很衝擊我。」

林子穎形容,商場是資本主義、消費行為的象徵,與街頭的抗爭衝撞像兩個不同世界,「但8月的商場裡,街頭、社會醜陋黑暗的一面,走進了舒服的資本社會領域,兩種世界因抗爭而融合。」

儘管音樂無力撼動政權,但可以為抗爭者賦予希望與寄託,這也成為鄧卓儒、林子穎願意接下這份工作的契機。

林子穎表示,「我們一開始想像是很和平的藝術節目畫面,音樂如何誕生,創作者分享心得。」鄧卓儒補充,「單純想跟著榮光快閃團,捕捉他們演奏畫面,沒想到過程中他們先被捕,然後我後被捕。」

2019年11月1日,榮光快閃團2輛車子準備前往下一處快閃演出,鄧卓儒隨車被告知另一輛車子被港警攔下,「警察衝上他們的車,把樂手拉下來逐個搜」,當時遭到搜查的車輛,至今仍以蒐證為由被警察扣留。

榮光快閃團也因安全考量,停止演出。團員接受鄧卓儒訪問時說:「玩樂器也會被打壓,這是一件很荒謬的事。」

鄧卓儒認為榮光快閃團停止運作,是港府對街頭表演藝術的一拳重擊。如果沒有發生被捕事件,或許他們還能四處演奏,甚至因為這個表演揚名海外,讓大家知道他們真正的模樣,「但現在不只需要蒙面,甚至還得馬賽克,管制越來越嚴厲,對於藝術、對於音樂的重重打擊。」

香港公共空間本就管制嚴厲,有些區域甚至被視為私有化,街頭藝人可活動空間少之又少,難以生存。過去香港旺角行人專用區,曾有一處專門給街頭藝人自由表演的地方,也能以政治立場發聲,表演藝術蓬勃。

但近年香港言論自由逐漸被限縮,2018年旺角行人專用區也因居民以安全、噪音投訴,宣告永久關閉表演藝術區,文化失去表演空間、藝術家也失去自由發聲空間。(編輯:張雅淨)1090608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172.30.14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