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北市農業 學者:可朝食農教育及精緻休閒發展

2021/2/12 15:17(2/12 17:53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劉建邦台北12日電)台北市郊區農業發展,青年農民近年來接手,以友善耕作等方式,盼衝出榮景。學者建議,北市農業鄰近市中心,可朝食農教育、精緻休閒、療癒民眾等當發展方向。

台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表示,北市農業集中北投區、士林區、內湖區、文山區、南港區的山間及郊區,農地鄰近市區,特色農作物有稻米、海芋、山藥、草莓、茶葉等。

台北市農業發展狀況,國立台灣大學園藝暨景觀學系副教授陳惠美說,台北屬都會區,過去雖有農業但因都市發展因素,農地近年陸續變更開發為住宅或商業大樓等用途。

陳惠美表示,北市農業產值不高,農地會因開發變更為住宅區等用途,目前僅關渡平原農地範圍較寬廣,產值不高,無法跟中南部相比,北市農業較不適合以產值作導向。

她說,如何守住都會型農業,可朝保持農業韌性、食農教育、療癒作用當未來發展。

陳惠美指出,關渡平原有許多水田、農田,對台北氣候、環境降溫有幫助,像許多市民假日會赴中南部、東部等處體驗農耕生活,北市農業可轉變成食農教育,透過農業體驗,讓民眾了解在地農作物產地。

她補充,都會區民眾生活壓力大,透過觀賞遼闊自然景觀,可放鬆心情,像鄰近北市的關渡平原等處就有此優勢,郊區也具豐富農業及農產品,像白石湖、陽明山、貓空等地。

陳惠美說,都會型農業要轉變為複合型農業,讓民眾可就近體驗農事,青年農民才願意接手,且都市高齡者因外出不便,北市府推動田園城市,讓長輩透過耕種農作物與鄰居對談,形成另種正面效益。

熟悉台北農業發展的輔仁大學景觀設計系兼任副教授樓琦庭表示,北市農業跟都市發展有密切關係,像大稻埕曾是知名港口,以出口農產品為主,如茶葉、稻米等,當時周邊也有民眾栽種農物,隨都市化發展,人口增加,農地漸少。

他說,北市很多農地隨都市發展改建為住宅或商業大樓,現僅剩關渡平原附近有大規模農業區,其餘則在鄰近市中心的山坡地。

對青年農民遇到的狀況,樓琦庭說,調查顯示,北市近年種植農作物大部分位於山坡地,農地不是位在保護區就是國家公園,限制農業生產,這是最大問題。

他指出,農地被劃分在保護區或國家公園,要考量維護自然生態及水土保持,但在發展農業及維護自然生態如何取得平衡,有賴相關單位討論。

樓琦庭說,北市青年農民重視水土保持和保護自然生態,跟過去農民較不同,但北市農地面積小、產值少,難跟中南部農業產值相比,建議北市發展精緻休閒農業。

他表示,要轉化精緻休閒農業,又遇到山坡地無法種植大批農作物、無法興建附屬農業生產設施及休閒服務硬體設備等困境,相關單位可檢討現行法令是否符合現今的農業發展。

樓琦庭說,台北市農地鄰近市中心,可轉變專門提供台北市消費市場為主,除能減少食物包裝材料,也能適時滿足市民需求。

他表示,北市青年農民可朝食農教育體驗為發展,讓消費者了解友善、有機農作生產方式,拉近跟土地和環境關係,這跟北市近年推動休閒農業發展政策吻合。

他建議,台北農業應思考轉換為複合型農業,重新檢討土地相關法令,政府不要認為農業生產,只是提供土地供農民種植,現今農業產業鏈已跟過去大不同。(編輯:李亨山)1100212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