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冷峻眼神風霜臉龐 釣魚阿公如大坡池一頁滄桑史

2020/6/2 16:38(6/3 11:55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盧太城台東縣2日電)台東縣池上鄉大坡池畔,戴斗笠披蓑衣的「釣魚阿公」是由漂流木拼接而成,飽受風霜的臉龐和冷峻的眼神,就像大坡池一頁滄桑史的縮影。

大坡池東邊入口處,最近多了一件由漂流木拼接而成的「釣魚阿公」,高3.2公尺,巨大的身影,頭戴斗笠,身披蓑衣,腰穿麻袋褲子,手持長長的釣竿。

「阿公」的臉龐是飽受風霜留下的刻痕,凹陷的眼眶,冷峻的眼神望向日落的湖邊。

創作者台東藝術家范志明說,他受邀參加水土保持局台東分局今年的「縱谷大地藝術季-漂鳥藝術季」創作,他在大坡池畔思考著創作題材,一位長輩告訴他大坡池過去的風光故事,讓他靈機一動,創造了「釣魚阿公」。

「釣魚阿公」代表的就是過去和現在所有的池上人,反映出大坡池走過風光到洗淨鉛華的一頁滄桑史。

范志明說,「阿公」是以上萬個台東海邊漂流木拼接而成,每個木頭都要放在對的位置,尤其是眼神部分,「阿公」的眼神帶著憂愁,帶著記憶,帶著失落,帶著曾經擁有過的美好,以及逐漸老去的眼神,就像大坡池的故事。

民國40年代,池上人喜歡以大坡池鯉魚饋贈外地親友,鯉魚長1尺以上,鄉民用報紙或日曆沾濕,貼在鯉魚的雙眼上保持濕度,再用細繩繫於背鰭便於手提,搭火車數小時到花蓮,鯉魚還能存活。因此「手提活鯉魚」成為池上客的標誌。

民國41年,池上鄉公所曾成立「大坡池塘漁業生產合作社」;民國49年,評選台東十景,描繪大坡池邊垂釣情景的「池上垂綸」入選十景之首,當年大坡池盛況可見一斑。

民國60年後,大坡池開始面臨颱風、山坡地不當開發造成的土石流等天災人禍,導致面積一度僅剩下2公頃,比一個小水塘好不到哪裡去。

民國80年後,鄉民意識到昔日的大坡池消失了,台東縣政府和池上鄉公所開始整治,未料從民國82年到87年,花了新台幣3億元的整治工程,為大坡池帶來第2次浩劫。被行政院列為國內「十大首惡」工程之一

現任鄉長張堯城5年前上任後,開始挖掉池中的人工島,讓面積恢復原來的風貌,並努力復育水中生態,期待大坡池風華再現。(編輯:陳俊碩) 1090602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172.30.142.69